齐王建最终选择投降,秦军一举攻占临淄城,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公元前 279 年,齐国大地在数年的战火肆虐下满目疮痍,昔日繁华的城邑多已成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哀嚎遍野。然而,在即墨这座海滨小城,却燃起了齐国复兴的希望之火,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即将拉开帷幕。
即墨城中,百姓们虽面带菜色,衣衫褴褛,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韧与决绝。自临淄沦陷、齐国大半国土沦丧后,即墨便成了抵御外敌的最后堡垒。田单,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官吏,因智勇双全被众人推举为守城统帅。他身形清瘦,目光却如炬,日夜奔走于城墙之上、街巷之间,鼓舞士气,筹备城防。
城墙上,田单亲自督战,指挥着军民加固城垣。百姓们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加入劳作,搬运砖石、修补城墙。孩童们也用稚嫩的双手传递着工具,口中呼喊着为父兄加油。了望哨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城外,一旦发现燕军动静,便敲响警钟。同时,田单深知粮草乃守城之本,他一面组织百姓在城内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面清查库存,严格控制粮食分配,确保每一粒粮食都用在刀刃上。
而此时,围困即墨的燕军营地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燕军主帅乐毅,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在数年攻齐之战中屡建奇功,几乎将齐国逼至绝境。他的营帐内,挂满了作战地图,标记着燕军的进军路线与齐国的城邑布局。然而,乐毅虽用兵如神,却久攻即墨不下,心中亦有些许烦闷。他深知即墨军民顽强,强攻只会徒增伤亡,因而采取围城之策,试图以时间换胜利,等待即墨城内粮草耗尽、人心涣散。
城外,燕军的包围圈密不透风,营帐一座连着一座,军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巡逻的士兵穿梭其间,盔甲碰撞发出清脆声响。他们时不时向城内喊话,劝降即墨军民,可回应他们的只有城墙上飞来的石块与箭矢。
随着时间推移,即墨城内困境愈发凸显。粮食日渐稀少,百姓们开始食不果腹,有人饿倒街头,孩童的啼哭声也愈发揪心。但即便如此,无人提及投降,城中军民反而更加团结。田单见状,心生一计。他令城中富户拿出金银财宝,暗中送给燕军将领,佯装请求燕军破城后放过自家性命。燕军将领见钱眼开,以为即墨城内人心已乱,放松了警惕,还在军中大肆宣扬胜利在望。
燕军的懈怠让田单看到了转机。他紧接着施展离间计,派人在燕军中散布谣言:“乐毅将军迟迟不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国拥兵自重,称王称霸,他根本无心为燕国效力。”谣言如野火燎原,迅速传遍燕军营地。燕军士卒开始窃窃私语,对乐毅的忠心产生怀疑。燕国朝堂之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也趁机向燕惠王进谗言:“大王,乐毅久战在外,手握重兵,如今齐国只剩即墨、莒城,他却故意拖延,恐有异心啊!”燕惠王本就对乐毅权势渐重心存忌惮,听了这些谗言,心中疑虑更甚。
终于,燕惠王下了一道致命的诏令,召回乐毅,改派骑劫接任燕军主帅。乐毅接到诏令,心中长叹,他深知燕国朝堂已非昔日清明之态,回去必遭毒手,于是在悲愤之下,毅然投奔赵国。
骑劫此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完全不似乐毅那般深谙用兵之道与民心所向。他一上任,便改变乐毅的围城策略,急于求成,想要迅速攻克即墨,立下战功。
见新帅上任,田单知道反击的时机已然成熟。他筹备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牛阵。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田单挑选千余头健壮公牛,在牛角上缚上利刃,牛尾绑上浸油的芦苇,点燃芦苇后,驱赶牛群冲向燕军。公牛受惊,发疯似的狂奔,燕军营地顿时大乱。燕军士卒从睡梦中惊醒,只见眼前一片火光,一群头上冒火、角带利刃的怪物汹涌而来,吓得肝胆俱裂,四处奔逃。
田单趁机率领城中军民呐喊杀出,“为齐国报仇!”“收复失地!”的呼声震天动地。百姓们手持简陋武器,却个个奋勇当先,如猛虎下山。燕军在慌乱中死伤无数,骑兵也在混战中丢了性命。
经此一役,燕军士气大挫,齐国军民则士气大振。田单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收复失地。那些曾经被燕军占领的城邑,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齐国的旗帜重新飘扬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虽然历经战火洗礼,齐国已不复当年之盛,但这星星之火,足以慰藉无数齐国子民的心灵。
田单凯旋而归,临淄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这位复国英雄。齐襄王亲自出城迎接,拉着田单的手,热泪盈眶:“田将军,若无你,齐国今日便不复存在。此恩此德,齐国永世不忘!”田单跪地,谦逊地说道:“臣不过是尽了本分,全赖君王洪福与百姓齐心,齐国方能重生。”
此后,齐国在田单等忠臣的辅佐下,开始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田间重新响起农夫的劳作声,集市渐渐恢复往日繁荣,学堂里也传出孩童的读书声。即墨之战的故事,在齐国大地代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