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算是她咎由自取,毕竟害了那么多人。”
李诗倚靠着墙,听着故事陷入思索。
“那他们为什么要讨厌阴阳先生?这件事应该算蛊师的错吧,是她自己没打听清楚。”李诗纳闷道。
“迁怒呗。”
袁牧耸耸肩,说道:“八百名多名蛊师,最后只剩下200多个人,换谁心里好受。”
蛊师的培养极为不易。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蛊师。
成为蛊师需要“过三关”。
一般都是挑选新生儿,在五个月大的时候,苗寨祭祀会在他们的体内种下蛊虫。
这类蛊虫无毒,也不致命,只是检验体质,是否可以成为蛊师。
蛊虫会在体内游走,这时候要看婴儿的反应。
反应越大,越不适合成为蛊师。
相反,反应越轻,代表体质越好。
毕竟成为蛊师后,日后生活定然是要与蛊虫息息相关。
这是过一关。
种在体内的蛊虫可以活七个年头。
等七岁的时候,祭祀会安排他们进入千蛊洞,开始过第二关。
据记载,需要在千蛊洞待满三天才算过关。
千蛊洞是个相当神秘的地方。
有关信息记载甚少,具体袁牧也不清楚,但大抵应该是个很可怕的地方。
打个比方。
假设进入千蛊洞的人能有100位,最后通关的,不足三分之一。
没通关的是死是活,这点也不得而知。
至于第三关,袁牧只清楚是在孩童十岁的时候,开启的试炼。
具体要做什么,书里没有任何提及。
恐怕只有苗寨里面的人才知晓。
总之。
苗疆十八寨,加起来的人口也不过数十万,能成为蛊师的,凤毛麟角。
是万万里挑一。
所以,蛊师的地位仅次于苗寨祭祀。
除了蛊师,苗疆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职业。
比如养蛊人,药童药人,驱蛊师等等,但本质上都是给蛊师服务的。
由此可见明万历年间,苗寨拥有813位的蛊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813,还只是记载中的数字,实际数量可能更多。
“苗疆蛊师很是闻名,在没出事前,可谓无限风光。
只因蛊虫虽毒,但也能救人。
出事后,人人恐惧于蛊师的手段,又有天子之令,大部分人都断了和他们的往来。
后来,苗疆地区连续三年大旱,几乎颗粒无收。
天子下令又不得帮衬,苗疆地区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
钦天监的几次风水预测,都帮了天子大忙,又解决了城内的鬼邪侵扰。
天子龙心大悦,阴阳先生可谓名极一时。
一盛一衰。
相较下,苗疆蛊师便心生怨毒,隔三差五的就对阴阳先生,风水道士使绊子。
但人数悬殊,对方也不是吃素的,你来我往,谁都讨不到好处。
“恩怨持续数百年,到现在都不消停。”袁牧挠了挠脸颊,无语道。
“其实也是他们有错在先。”
李诗抿着嘴想了一会儿,分析道:“也是他们先害的人,虽然蛊师的下场也很可怜,但不能成为害人的理由。
而且都过去那么久了,还计较,心眼也太小了吧。”
“当局者迷呗。”
袁牧轻笑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反正苗疆那边鲜少有风水师存在,他们如今隐隐有些避世,连带着蛊师都不常见了。”
所以袁牧极为惊讶,爷爷年轻的时候竟然去过苗寨,还是在那里对奶奶一见钟情。
竟然没被苗疆人打出来?
甚至,还留下了一笔风流债。
“我本来还想高考结束去那边旅游呢。
听说苗疆的风土人情很有特色,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现在听你一说,都不敢去了。”
李诗叹了口气。
她喜好历史,也喜欢研究各地的风土文化。
苗疆地区是她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以前她参观过一个民族文化馆,一眼就爱上了陈列在展示箱内的苗疆银饰。
全部都是手工设计,上面的图案精妙绝伦,锻造技艺也是鬼斧神工。
当时李诗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去旅游,好好体验当地文化。
结果此刻听到袁牧的讲述。
李诗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蛊虫乱爬,蛇虫嘶鸣的可怕画面。
原来苗疆地区真的有蛊虫,她以为都是小说杜撰,电影瞎编的。
“该去还得去,你又不是阴阳先生,没什么好怕的?
况且蛊师也不是想见就能见。
那场战役过后,苗疆蛊师的数量的一年不如一年。
据记载,最少的时候还不到百人,也不知道现在还剩下多少。”袁牧笑道。
李诗摇摇头,摸着胸口说道:
“还是以后再说吧,我平时最讨厌虫子了,尤其是软趴趴,脚又多的虫子!看到我就脚软。”
闻言,袁牧又是淡淡一笑,没再谈论。
而是带着李诗继续逛起了村里的古建筑。
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已经烧起炊烟,给村落带来阵阵烟火气。
青砖瓦砾,白墙木门,时间仿佛都变慢了。
李诗走走停停,没怎么拍照,更多的是感受古建筑所带来的古韵。
不知不觉逛了一个多小时。
日落西山,天色渐渐染上橘红。
气温也降了下来,袁牧叫住李诗,说道:
“差不多该回去了,我们去找孙姨买只鸡,正宗走地鸡,我奶奶的姜黄鸡你肯定喜欢。”
“其实不吃也可以,还有鱼汤呢,我又不是吃货。”
李诗不想在袁牧的长辈面前,留下贪嘴的印象。
但话是这样说,还是下意识吞了吞口水。
“能吃是福,而且来者是客,当然要好好招待。”袁牧不以为意道。
就李诗那个小鸟胃,中午饭吃的还没他奶奶多。
孙姨是香花村养鸡大户,她养的鸡,油肥肉嫩,怎么做都好吃。
袁牧和李诗挑了一只小的,拜托孙姨拔毛剁成块,然后拎着回了家。
袁崇山已经在厨房里烧了灶火,锅里正炖着鱼汤。
“爷爷,鸡买回来了。”袁牧递过去。
“你俩去洗洗手,再有半小时就开饭了。”袁牧奶奶准备好调料,说道。
袁牧和李诗坐在堂屋又聊了一会儿。
很快袁崇山端着鱼汤走了出来,奶白色的浓汤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