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两个多时辰后,朱慈烺随着崇祯皇帝缓缓登上皇极殿御台,崇祯郑重的拿起御案上的玉玺,大明皇帝之宝,递给朱慈烺,朱慈烺跪地承接。
“太子,朕今日正式将大明交给你了,以后,你要秉承先祖遗训,承继列祖遗风,恭敬克己,勤于政事,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富强。”
“望你能善待宗室,教导弟妹,为国尽忠,大明与士大夫共天下,以后要多听辅政大臣的意见和劝谏,纳于谏而敏于行,收复失地,重整大明河山。”
说完这些,崇祯莫名的,觉得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一种久远的、熟悉的轻松感爬上心头,看着跪在面前的长子,也是五味杂陈,心中久久不能平复。
“儿臣定当遵从父皇教诲,带领大明,重新走向辉煌。”朱慈烺也是重重的承诺着,接过了这象征大明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天子印信。
“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极殿大典内,上百名文武勋贵的核心高官跪地,齐呼万岁,此刻,朱慈烺算是正式接过了大明的船舵,一时也是深感压力沉重。
崇祯示意朱慈烺,朱慈烺起身放下玉玺,沉声道:“众爱卿平身。”
你以为这就完了?当然不是,朱慈烺又随着崇祯,登上皇城午门,接受午门外的数千官员朝贺,以及午门外十几万百姓的朝贺。
这还只是地方原因,要是场地够大,后面的数十万百姓都得围上来不可,朱慈烺看着这震撼人心的场面,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瞬间让人达到高潮,而崇祯脸上,虽然带着笑意,但还是难言落寞。
人生啊,过得真快啊,自己在北京午门接受朝贺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好似还如昨天发生的一般清晰,而今天,这次的主人已经是自己的嫡长子了。
自己这一生,回顾起来,还真是失败啊,许许多多的面孔,从崇祯面前划过,有负他的,有为国尽忠,已经殉国的。
回想这十几年来,大明一点一点的丢掉的失地,再想起前几个月,各方政权陆续建国,曾经强大的大明,现在已经四分五裂了。
大明,也走上了前宋的老路啊,这一切,都是朕的错?都是朕不会治国所致?不知道,没人能给出答案,或许,真是朕不懂治国吧。
这样也好,早早的交给太子,让他收拾自己这个不合格的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吧。
崇祯苦涩的摇摇头,和朱慈烺接受完朝贺,返回建极殿广场,升朝,正式在天下文武勋臣面前,确立朱慈烺的帝位合法及权力交接。
“奏乐。。。”
御台上,朱慈烺的座位,从左前方的象撵换到了正中央的御撵,而崇祯从正中央的御撵,换到了左后方的御撵。
礼乐毕,王承恩扯着长鞭挥动,“啪啪啪。。。”三声净鞭声在御台前方炸响,群臣肃立。
“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山呼跪地叩拜三次,起身。
“再叩首。。。”
群臣再跪拜,叩拜三次。
“三叩首。。。”
群臣三拜,叩首三次。
“众爱卿平身。”朱慈烺挥手道。
“众卿平身。。。”自有大汉将军传诵。
接下来,由王承恩分别宣读了崇祯皇帝的禅位诏书,和朱慈烺的继位诏书,正式宣布自今日起改元,是为妙宇元年正旦日。
然后就是尊位加封,尊崇祯为太上皇,尊周皇后为皇太后,为作区别,称孝慈皇太后,尊懿安皇后为懿安皇太后,赐诰券、宝册印信。
接下来就是新政的变革,首先宣布,废除崇祯年间除正税外的所有加派。
其次就是公布自今年开始,根据朝廷在南直隶的新作物试种成果,逐年向全国摊派耕种比例,当然,产量和好处自然是要说明,便于接受。
最后,朱慈烺身着衮龙袍,头顶冕旒,然后面向群臣,朗声道:“朕今日登基,改元妙宇,愿与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这一刻,朱慈烺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帝,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登基大典结束后,朱慈烺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算是官方组织大家先过个正旦了。新年新气象,所有人喜气洋洋的参加完登基、正旦庆宴,下午时分,就算是彻底开始放假了。
妙宇元年,朱慈烺定制,自正旦朝会结束始,放假二十天,正月二十一开始,正式应卯,群臣大喜,称赞不已。
朱慈烺也在假期放松了一阵子,带着宁氏、高氏、沈氏三女把南京城内外游玩了个遍,算是婚前的感情升温了。
正月十四,朱慈烺着人将三女这才送回各自家中,在宫中待了两年多的三女,终于回家和家人过一个团圆的元宵佳节,然后就是在家中待嫁了。
朱慈烺也搬到了乾清宫居住,崇祯将他的妃子全部迁去了西六宫,坤宁宫和东六宫全部清出,留作朱慈烺的后宫的安置。
崇祯太上皇搬入仁寿宫居住,也就是后面的养心殿,孝慈皇太后搬入慈宁宫居住,而懿安皇太后则搬去了寿安宫居住。
妙宇元年二月二十六日,为新的万寿节,也是妙宇朝第一个万寿节,定为休沐日,朱慈烺自然也是按制对在京官员、诰命进行赐宴。
三月初二南京空前盛况,因为这一天,是新皇和长公主的大婚之日,在一般情况下,皇帝登基后还没有成婚的情况非常少见,整个大明都找不出几份。
南京城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一天,不仅是新皇朱慈烺与长公主的大婚之日,更是大明王朝自迁都南京以来最为盛大的庆典之一。
整个南京城仿佛沉浸在节日的海洋中,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绸彩带,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争相一睹这场空前绝后的皇家婚礼。
况且这次还是和长公主一起举行婚礼,又是在当了两百多年的陪都南京,可谓是别开生面的第一回,早在数日前,南京城内的礼部官员们便已忙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