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等人此时就在主席台一侧站着,能纵观全场。
看着牧民们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模样,
众人都忍不住暗自感慨。
此前殿下说出‘统治草原其实并不难’这句话的时候,
其实他们心里都是持保留意见的。
毕竟以史为鉴,
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信任一直很薄弱。
往往是中原王朝强势,他们就卑躬屈膝,假意臣服。
当粮草不足的时候,该劫掠依旧劫掠,毫无情谊可言。
若中原王朝虚弱,他们必定会趁火打劫。
这样的刻板印象,早已经深入人心。
当然这也是事实,根本无需辩驳。
可现在才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已经从不少渠道得知。
草原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为殿下立了长生牌位。
可见这些牧民们对蜀王殿下到底有多信服。
此时他们才明白,殿下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把你高高举起!”
是啊。
牧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性格也大多是淳朴的。
你把他们放在心里,他们定会把你高高举起。
而牧民们在此前本就归属感比较薄弱,根本没有民族概念。
殿下此时就给他们灌输:你们就属于中华民族。
若干年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就会刻进他们血脉中。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民族同化?!
想必创立大唐北方学院,殿下也有这方面的初衷吧!
牧民们情绪激昂的同时,李恪的发言还在继续:
“农学院的第一批招生名额有限,当然要求也比较高。”
“那是因为本王手头有个项目,急需种植水稻经验丰富的人才。”
“只有这个项目研发成功了,诸位的粮食问题才能有保障。”
“等第二批招生启动,欢迎有兴趣的牧民来报名。”
这种话就是事先摊开讲才好,省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也担心会被有心之人利用。
果然一听完,不少牧民都忍不住羞愧发声。
“殿下,其实大可不必和我们解释这些,我们相信您。”
“是啊,进不去农学院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嘿嘿…您让我们放牧还行,种地还真有些高看我们了。”
殿下是北疆的主宰,一生行事何须向他们解释?
可殿下依旧这么做了,八成是怕他们这些人胡思乱想。
他真的…太暖了!
“殿下,吉时已到,该揭牌了!”
就在这时,王玄策突然走上前来提醒道。
古人对于祭祀等重大活动都看重,讲究一个仪式感。
皇帝大多会请钦天监的官员来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良辰吉时。
李恪对此并不理解,但表示尊重!
黄道吉日倒是没了,良辰吉时总得赶上吧?!
经王玄策提醒后,李恪也没再耽搁。
缓缓走向主席台右手边,那里有一条红绸带。
红绸带的一端在何时手中,另一端连着大门上的牌匾处。
唰—!
李恪从何时手中接过红绸带,稍稍攥紧,旋即猛地一扯。
红绸顺势滑落,后方的鎏金牌匾便正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牌匾通体采用象征祥瑞的紫檀木雕刻而成。
紫檀木不仅密度极高,还因其具有千年不腐的特性而深受贵族喜爱。
牌匾正中央,‘大唐北方学院’六个鎏金大字在众人眼中熠熠生辉。
而右侧留白处,落款的题词正是 ‘李世民’ 三个字。
你要问从哪儿来的?
还记得之前万宝阁那张题词吧?
那上面不就有李世民三个大字么?
至于‘大唐北方学院’这几个字…
好歹是个皇子,从小到大难道还没几幅李世民的御笔了?
什么?
这犯了皇家忌讳?
本王又没说这块牌匾是陛下题的!
“居然是陛下题词,果真是权威认可啊!”
“嘶~这是咱北疆人自己的学院!”
“以后,阿娘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听听,这民族认同感立马就上来了。
现在牧民们说话,谁还提‘东突厥’三个字啊?
那都是用‘咱北疆人’的称谓!
嗯~民族大团结,从统一归属感开始。
揭牌仪式很快完成。
在给牧民们灌了几口鸡汤后,李恪便动身离开了。
并没有直接回郡守府。
而是上了马车,转头前往农学院驶去。
大唐北方学院的揭牌仪式并不是今日的重点。
组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完成系统任务才是!
……
农学院。
老田并没有前往参加揭牌仪式。
在他身侧,还站着六位老兄弟。
六位老兄弟本来还有点犹豫的,但老田几句话让他们大为触动。
“没有蜀王府,就没有新生活!”
此话一出,六位老兄弟感觉自己白活了。
一大把年纪了,居然差点儿忘恩负义了。
所以,他们来了!
凭借着几十年的种地经验,七人自然毫无疑问地入选了。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
入选的这一批人,大多都是从长安跟过来的。
大家都知根知底的,很快就闲聊了起来。
“老田,有小道消息说这次研究的是水稻。”
“虽然我没种过水稻,但想来和种粟米差不多吧?”
“大不了从头学起呗,就像当年阿耶教咱们种地一样。”
在大唐,粟米是朝廷规定的缴纳赋役的标准作物。
因此,长安城的农户们几乎家家种植粟米。
但大家也不怂,殿下需要研究什么他们就种什么。
他们的话,被站在教室门口的李恪听了个正着。
这一幕,让李恪不禁想起后世一位科学家。
华夏力学之父——钱伟长,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从高考只考5分,到华清物理学全系第一。
就连小说都不敢那么写!
可也正是那一批的隐姓埋名的科学家,
在华夏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投身祖国空白的科研领域中。
是他们撑起了的民族脊梁,让华夏做到了从无到有;
也正是他们的奠基精神,引领着后人走向从有到强!
而在这群朴素的农民身上,李恪似乎看到了脊梁的影子。
李恪暗道:这群人…有科学家之姿啊!
啪啪啪—!
不自觉的,他忽然鼓起掌来。
掌声一响,众人才注意到站在教室门口的那道身影。
“见过殿下。”
“见过殿下。”
听见殿下的掌声,这群农民诚惶诚恐,急忙行礼。
“哎呀,都是老熟人了,免礼免礼。”
李恪抬手虚托,示意他们起来。
说不定若干年后,这群人还真能研究出一些新东西来。
不一定都是系统提供的,也可以是他们自创的。
“既然诸位都是熟悉面孔,那本王就不说场面话了。”
“此次召集大家前来,是想组建一支杂交水稻团队。”
杂交水稻?
这杂交是咱们理解的那个杂交吗?
人群中的老田冷不丁地来了一句:
“殿下,这杂交…它正经吗?”
李恪:“……”
pS: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致敬—国士无双,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