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在皇帝一番“大饼加鸡汤”与暖心鼓励下,江宁满心欢喜地起身告辞,迈着轻快的步伐朝皇宫外走去。
江宁之所以讨要商铺和土地,实则有着自己深远的考量。
这些日子,他看似在衙门“摸鱼”,实则是在思考明朝末年频发的天灾人祸,并从中总结出,明朝走向覆灭,归根结底就在于“没钱”二字。
朝廷没钱,百姓没粮,百姓没粮便揭竿而起,而朝廷缺粮,面对起义军也只能节节败退,最终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摇摇欲坠。
至于官绅阶层,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待他们,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如同温水煮青蛙,绝不能强硬行事。
回顾历史,“九千岁”魏忠贤最终落得惨淡收场,这与他直接触动官绅集团利益有着直接关联。
随后,江宁走出皇宫,并未径直返回镇抚司衙门,而是转身朝工部走去。
跟在他身后的猛如虎和虎大威满脸疑惑,忍不住问道:“大人,您不回衙门,去工部做什么呀?”
江宁笑着回答:“当然是去找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说完便不再多做解释。
没过多久,三人来到了工部衙门口。这可把工部的一众官员惊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江宁亲临工部衙门,这可是头一遭。
大家都知晓东林大佬李三才就栽在这位爷和东厂活菩萨魏公公的手里,今日江宁突然到访,莫不是有人要遭殃了?
江宁笑着对看守大门的官员说:“劳烦你进去通报一声,就说锦衣卫指挥使江宁前来拜见工部尚书徐光启大人。”
门房官员不敢耽搁,赶忙一路小跑着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只见一位满头白发、身着大红官袍的老者迈着步子,匆匆朝外赶来,正是徐光启。
他一见到江宁,便笑着说道:“江大人,大驾光临,老夫有失远迎,还请勿怪啊。”
江宁赶忙回应:“今日贸然登门拜访,是本官唐突了,还得请徐大人多多见谅才是。”
说罢,两人便有说有笑地朝着工部大堂走去。
徐光启赶忙吩咐人奉上茶水,微笑着说道:“江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呀?”
江宁拱手作揖,说道:“本官今日登门,是有一事想向徐大人求助。”
接着又问道:“不知徐大人可晓得番薯与玉蜀黍?”
说完便满怀期待地注视着徐光启。
徐光启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两样东西老夫知晓,而且还亲自种植过。”
听闻此言,江宁激动得险些跳起来,赶忙追问道:“徐大人,您竟然亲自种过,最后的收成如何?”
徐光启笑着回答:“这两样作物耐旱性颇佳,产量也很高。
几年前,本官曾上奏朝廷,希望能全面推广种植,可没想到,满朝文武纷纷上书弹劾,此事便就此搁置了。”
江宁一脸疑惑,不禁问道:“这两样东西可是能救活无数人的宝贝,为何会遭人弹劾呢?”
徐光启感慨地叹道:“如今天下土地,大多掌控在世家大族与官员手中。
要是百姓都能吃饱饭了,谁还为他们劳作呢?”
江宁听后,如遭雷击,因为徐光启所言句句属实,他无法反驳。
随后,徐光启颇为感慨地说道:“当时弹劾老夫最厉害的,便是东林党的官员。
他们坐拥大片土地,自然不愿见到这种高产农作物推广开来。”
江宁听闻,接着说道:“如今东林党官员大多已被逐出朝堂,徐大人为何不再次向天子上奏此事呢?”
徐光启长叹一声,说道:“若不是江大人今日重提此事,老夫恐怕都快要把这事儿给忘了。”
紧接着,江宁赶忙问道:“徐大人,您能不能帮我弄到番薯与玉蜀黍这两样东西?”
徐光启点头应道:“当然可以。
老夫记得我有个学生叫陈子龙,他对农事极为精通,当年在家中种植红薯与玉蜀黍,经验相当丰富。”
随后,江宁赶忙表示,要将推广番薯和玉蜀黍之事奏明天子,同时还打算保举陈子龙入朝为官。
徐光启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这个学生的住址,随即便说了出来。
江宁听得认真,还仔细记了下来,生怕这位年事已高的徐大人哪天又把这事忘了,到那时自己可就如同大海捞针般难寻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极为生涩的口音:“徐大人,您在忙什么呢?
新型火炮的研发马上就要成功了。”
听到这话,江宁赶忙站起身来。
只见一个身穿蓝色短袍,金发碧眼的老外走了进来。
这老外见到江宁,赶忙恭敬地行礼。
徐光启笑着介绍道:“这位是汤若望,是来自弗朗基的传教士,与老夫是好友,老夫便举荐他担任工部员外郎,负责火炮研发之事。”
这时,徐光启向汤若望介绍道:“汤大人,这位便是锦衣卫指挥使江大人,如今可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呐。”
汤若望赶忙开口说道:“下官见过江大人。”
说罢,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虔诚地说道:“愿主保佑江大人。”
江宁赶忙笑着打了声招呼,接着开口问道:“汤大人,若是本官没记错,来我大明传教的,可不只您一位吧,像利玛窦、南怀仁他们,如今在何处呢?”
汤若望震惊不已,开口问道:“江大人,您怎么会知道他们?”
江宁微微一笑,“本官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掌控着大明上下各类情报,自然知晓。”
汤若望解释道:“他们不远万里,渡海前来大明传教。
利玛窦和南怀仁分别在北直隶一带传教,而我则承蒙徐光启大人举荐,入朝为官,负责火器的研发与制造。”
这时,江宁开口问道:“刚才听汤大人与徐大人谈论火器,本官略感好奇,也想见识见识,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徐光启赶忙应道:“当然可以。”随后便领着江宁来到火器制造的作坊——兵杖局。
只见工匠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其中已经有几门火炮铸造出来。
徐光启仔细检查着几门刚铸造好的火炮,汤若望则在一旁耐心地解释着。
江宁眯起眼睛,上下不停打量,随后心中暗自骂道:这洋鬼子,居然还敢留一手!
眼前这些火炮,明显已经有些过时了。
西方的火器发展速度可比大明快,他们却拿这些老古董来糊弄大明。
徐光启显然对此毫无察觉,还一个劲儿地点头称赞。
这时,江宁又开口询问火铳研发得怎么样了。
徐光启便让人拿来几杆急赶火铳。江宁打量一番,发现这便是最早的老式火绳枪,只是其射击距离和威力都比较有限。
随后,江宁便将自己对速发枪的理解说了出来。
徐光启顿时大为惊讶,赶忙说道:“没想到江大人对于火器研发竟也如此精通!”
江宁微微一笑,说道:“本官也是听一位弗朗基的朋友提起的,他名叫马四克。
据他所说,如今弗朗基最新的火炮可比眼前这几门厉害多了。
也不知道汤大人是故意藏着不肯教,还是压根就不会呢?”
这时,一旁的汤若望赶忙开口解释道:“我漂洋过海来到大明已有多年,对于西方如今火器的发展情况确实不太了解。”
随后,江宁笑着说:“既然这样,改日本官就把我那位朋友马四克介绍给徐大人认识认识。
至于汤大人你嘛,哪来的便回哪去吧。”
汤若望一下子愣在原地,过了片刻才开口道:“江大人,我帮朝廷研发火炮,实则也是为了传教。”
江宁冷笑一声:“可我那位朋友马克思,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只怕等他来了,你们这教就传不下去喽。
说不定他做出成绩奏明圣上,禁止你们在大明传教,到那时,你们就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去。”
听闻此言,汤若望顿时大惊失色。
他们可是怀揣着教皇的旨意远渡重洋来传教的,要是最后一事无成地回去,如何对得起这些年吃的苦头呢?
汤若望急得脑门直冒汗,随后一咬牙说道:“江大人、徐大人,下官对火炮最近有了些新的想法。
回去后可以尝试着进行铸造,威力肯定比现在铸造的火炮大得多。”
徐光启顿时喜出望外。
这时,江宁笑着问道:“不知汤大人需要多久呢?
我那位朋友马四克,现在正在南直隶,我写封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到京城。”
眼瞧着自己的差事不保,汤若望一咬牙说道:“十天,十天时间,下官就能把新型火炮的研发构思完成,到时便可尝试铸造。”
江宁满意地点点头,心中暗自想道:“你这个洋鬼子,竟敢在我面前耍心眼,回头就让锦衣卫把你们的教堂全查封了。”
对于火炮制作,江宁了解不算多,却也把自己所知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徐光启。
徐光启赶忙吩咐人,将江宁所说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表示接下来会尝试这些方法。
之后,江宁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工匠,沉思许久后说道:“徐大人,这些工匠们日子着实艰苦,有机会您还是给他们提高些待遇吧。
据本官所知,兵杖局造出的火铳送到边疆,将士们根本不敢用,炸膛率太高了。
究其根源,还是下面的工匠们吃不饱、穿不暖,俸禄还被克扣,如此一来,他们哪还有心思认真做事。
再者,下面的官员贪污材料,工匠们也无可奈何,只能以次充好。”
听闻这些,徐光启大惊失色。他一心扑在火炮制造上,确实没留意到这些状况。
其实也难怪徐光启忽视,毕竟他身为朝廷六部尚书,本就属于官绅阶层。
在写个时代,又怎么会轻易关注到底层工匠的处境呢?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徐光启个人的过错。
听到江宁这一番言论,顿时,作坊内的一众官员吓得脸色惨白。
就连工匠们也纷纷惊恐地跪倒在地,生怕这位锦衣卫指挥使大人突然发怒迁怒于他们。
毕竟他们这些世袭工匠,在这些高官眼中,就如同蝼蚁一般渺小。
这时,江宁走上前去,轻轻扶起一位工匠,面带微笑地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了?”
只见这名工匠结结巴巴地回答:“回、回大人,小人今年六十有三了。”
江宁又接着问:“老人家,您别害怕。您如今日子过得咋样啊?
每个月能领到多少俸禄?
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
只听老头面色悲戚,缓缓说道:“小人家中如今就剩自己一个人了。
儿子前几年生病去世了,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回了娘家。
就连老伴儿,去年生病没钱抓药,也走了。
如今,小人这身子骨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说不定哪天就去了。”
江宁听后,心中一阵酸楚,又开口问道:“老人家,您叫什么名字?”
老人回答道:“回大人,小人名叫徐大才。”
江宁点点头,说道:“你们的困难和处境,本官都清楚了。
本官会奏明圣上,想办法改善你们的状况。”
说完,江宁站起身来,看向徐光启,说道:“徐大人,您看看,这还是您本家呢,都过得如此凄惨。
其他工匠的情况,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徐光启顿时满脸羞愧,自己身为工部尚书,手下工匠竟如此困苦,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失察之罪确实难以推脱。
他赶忙说道:“老夫稍后便向陛下上折子请罪,同时一定会想办法改善这些工匠们的待遇。”
江宁面色冷峻,说道:“在这之前,还是得先把工部这些官员好好清理一遍。”
说完,江宁朝徐光启打了声招呼,便扭头离开了。
回到锦衣卫衙门后,江宁立刻命人写下一份公文,并郑重地盖上自己的大印。
随后,他叫来猛如虎,将公文递过去,严肃叮嘱道:“你把这封公文送到一个叫陈子龙的人手中,就说本官在京城等他。
记住,去请人的时候态度一定要好,不得有任何无礼之举,此人对本官极为重要。
地址,本官也写在公文上了。”
猛如虎接过公文,认真地点点头,随后赶忙转身离去。
这时,江宁又将李若琏叫了过来。片刻之后,李若琏来到大堂内,恭敬行礼道:“不知大人找属下所为何事?”
江宁便将今天在兵杖局的所见所闻,以及工匠们的待遇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
之后,江宁说道:“李千户,兵杖局那些贪官污吏,本官就交给你去查了。
给我彻查到底,哪怕天塌下来,都有本官给你顶着。”
李若琏一听,又接到重要任务,顿时精神一振,赶忙跪倒在地,说道:“大人放心,属下一定查个水落石出,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说完,便兴高采烈地领命去查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