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几人又畅快地聊了许久。
眼见天色渐晚,众人便纷纷起身告辞。
神虚子望着那空空如也的酒坛子,顿时泪如雨下。
他缓缓站起身,小心翼翼地将酒坛子抱在怀里,而后转身离去。
江宁见状,不禁暗自叹了口气,心想:都这把年纪了,怎么心理承受能力还这么差呢?
随后,江宁转头对李若琏说道:“你去把张文和叫来,我得问问他最近《天启时报》筹备得怎么样了。”
李若琏点头称是,而后匆匆离开。
不多时,张文和便跟着李若琏来到了江宁府上。
张文和刚要行礼,江宁笑着说道:“文和啊,不必如此多礼。
我就是想问问,《天启时报》如今进展如何了?”
张文和赶忙从怀中掏出一个样板,恭敬地递给江宁,说道:“大人,这是卑职日夜赶工做出来的第一份样板,请大人过目。”
江宁接过一看,不禁拍手称赞。
只见上面朝廷政令、百姓趣闻等内容应有尽有,他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文和办事果然靠谱。
既然如此,那就尽快确定最终内容,然后安排人手印刷,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传扬开来。”
这时,张文和忽然开口说道:“大人,这里面还有个难题。
达官显贵大多识字,可普通百姓中识字的人却百里都难挑出一个。
就算把报纸发到百姓手里,他们也看不懂啊,关键就在于百姓不认字。”
江宁听到这话,猛地一拍额头,心中暗骂道:“他娘的,光一门心思搞报纸了,竟然忘了开展扫盲工作。”
但转念又一想,让百姓读书识字,这工程实在太过浩大,只能循序渐进。
可如今报纸推行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后,江宁转头对张文和说道:“文和,咱们锦衣卫不是收编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嘛。
你现在从他们当中挑选一部分人,让他们担任说书人,到酒楼茶馆、街头小巷、市井作坊这些地方,拿着报纸给百姓们宣读。
记住,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得让百姓们都能听得明白,千万别整那些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之类的废话。”
张文和闻言,点了点头,说道:“大人放心,卑职这就去办。”
江宁又开口说道:“文和,先别急。
这份样板明日我带进宫给皇上瞧瞧,皇上心里一直有不少话,想跟大明的百姓们说一说。
明日我把皇上想要对百姓说的话带回来,到时候你就把皇上的圣训当作《天启时报》的头条,仔细校对后再安排发放。”
张文和听到这话,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
皇上居然要在《天启时报》上与百姓对话,自己作为这报纸的第一负责人,那可是简在帝心啊!
江宁再次开口叮嘱道:“对了,文和,报纸上一定要着重把魏公公写进去。
这一年来,魏公公在京城可是做了不少善事,必须得好好为魏公公宣传宣传。”
张文和听完,连忙点头应道:“大人放心,卑职明白。”
可江宁还是有些不放心,又接着说道:“还有啊,文和,编排戏文的事儿也不能落下。
就以魏公公为例,先给他编上几段戏文。
之前魏公公在天津可是大杀四方,严惩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那事迹多精彩啊!
还有在山西,对付那些通敌卖国的贼子,魏公公也是出了大力的。
到时候你直接找老李拿相关资料,然后精心修改,编成戏文。
再让京城的这些戏班子都演唱起来,让老百姓都知道魏公公的功绩。”
张文和赶忙连连点头称是,心中暗自惊叹不已。
如今皇上要在《天启时报》上发表讲话,江大人又亲自吩咐给自己为魏公公编排戏文以赢得美名的任务。
自己这下可算是同时搭上了两条粗壮的大腿,今后飞黄腾达那不是指日可待嘛!
江宁思索了一番,觉得该交代的都交代得差不多了。
毕竟张文和在这方面天赋异禀,自己要是再说多了,反倒显得自己外行。
就眼下这架势,为老魏宣扬美名一事,通过报纸和戏文双管齐下,如果这样都还不能帮老魏洗白,那他江宁也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随后,张文和告辞离去。
这时,李若琏开口说道:“大人,卑职如今算是看明白了,大人要推行的这个报纸,那可真是妙用无穷啊!”
江宁顿时来了兴致,笑着说道:“老李,那你且给我说道说道,都有哪些妙用呢?”
李若琏一脸激动地说道:“皇上下发圣旨,通常都得经由内阁,政令才能传达出去。
有时候,皇上的圣旨甚至会被驳回,连紫禁城都出不了。
但如今有了这报纸,皇上便能随时与天下百姓对话,这就相当于直接绕过了内阁和朝堂。
如此一来,百姓们可以直接知晓皇上的想法,甚至能与皇上‘对话’。
这样发展下去,皇上的威信必定如日中天。
更进一步说,要是有人反对皇上的意见,皇上还能借助报纸的影响力,调动天下民心。
到那时,只要皇上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谁要是敢跟皇上唱反调,恐怕瞬间就会被天下百姓的唾沫星子给淹没。”
江宁闻言,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老李,你能想到这一层,确实厉害。”
李若琏尴尬地挠了挠头,略带羞涩地说道:“卑职也就是胡思乱想,才碰巧猜到这一点。”
江宁轻轻咳嗽了两声,说实话,李若琏能猜到这一点,他江宁还真没往这方面想。
至于兴办报纸的初衷,其一便是掌控舆论,其二则是帮魏忠贤洗白,其他更深层次的影响,他着实没考虑太多。
毕竟如今身处大明王朝,推行报纸这件事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效,还得先观望一段时间才行。
…………
第二天大清早,江宁领着李若琏,带领数十名锦衣卫,骑着马来到午门之外。
江宁递上腰牌后,他和李若琏便进入皇宫,径直来到御书房门外。
方正化瞧见江宁,赶忙热情地打起招呼。
随后,江宁便带着李若琏一同走进御书房,也算是给老李一个晋升露脸的机会,毕竟江宁看得出,老李一直都很渴望进步。
进入御书房后,只见朱由校一副神情轻松的模样,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不紧不慢地批阅奏章。
还时不时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整个人显得悠然自得,与往日那个勤勉的“劳模”形象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看到江宁进来,朱由校赶忙笑着招呼道:“江兄,你可算来了,快请坐!”
一旁的方正化见状,赶忙从偏殿搬来一把木马,毕恭毕敬地摆放在江宁身旁。
江宁也没客气,伸手抓起旁边的木马就顺势坐下。
李若琏见此情景,当场就愣住了。
他实在没想到皇上对自家大人竟如此客气,连基本的君臣礼仪都免了。
而且,自家大人什么时候有坐木马的癖好啊?
但他李若琏可不敢像江宁这般随意无礼。
随即,他恭恭敬敬地行大礼,口称:“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拜见陛下!”
朱由校闻言,微微一笑,说道:“爱卿请起,你既是跟着江爱卿做事,往后再来御书房,也无需多礼,赐座。”
方正华又搬来一个秀墩,李若琏这才小心翼翼地坐下,屁股只敢沾秀墩的三分之一 。
朱由校望向江宁,满脸笑意地说道:“江兄,今儿个又给朕带来啥好消息啦?
快说来让朕也乐一乐。”
江宁从怀中掏出报纸的样板,递给方正化。
方正化赶忙双手接过,小心翼翼地轻轻放在御案之上。
朱由校顿时来了兴致,拿起样板仔细观看,没过多久,便忍不住赞叹道:“江兄,你可真是才华横溢啊!
这《天启时报》做得着实精妙,朕定要好好赏赐你一番。”
说着,便拿起一张宣纸,示意一旁的方正化去端点心来。
见朱由校又是这老一套,江宁一阵无奈,赶忙开口说道:“陛下,臣不过是尽了些微本分,实在不敢领赏。
陛下整日为了国事操劳,已经十分不易,这些点心陛下还是留着自己享用吧。”
朱由校听他这么说,略显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江兄能体谅朕的难处,那朕也就不勉强赏你了。”
随后将宣纸重新放回御案,开口问道:“江兄,那你打算何时正式推出这《天启时报》呀?”
江宁微笑着回答:“陛下,臣今日进宫,就是想请皇上先讲讲想对大明百姓说的话。
待臣连夜整理好,明日便可在京城发放了。
届时,百姓们就能知晓陛下对他们的关怀了。”
听到江宁这话,朱由校激动得不行,手舞足蹈起来,还在原地来回踱步,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他问道:“江兄,你说朕该跟百姓们说些啥好呢?
要不问问他们吃饭了没,吃的啥?”
江宁听完,一脸无奈,说道:“陛下,这些话或许就不必问了。
百姓们又不是不傻子,吃饭这种事他们自然晓得。”
朱由校听后,尴尬地咳嗽了几声,说道:“江兄,你帮朕好好琢磨琢磨,到底该说些啥,好让百姓们真切感受到朕对他们的关怀。”
江宁思索片刻,说道:“如今朝廷虽已有诸多忠心臣子,但仍有不少百姓生活困苦。
陛下不妨将朝廷当下的局势告知他们,让百姓们知道朝廷一直在努力,一心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陛下每日起早贪黑批阅奏章、处理国事,内阁和六部官员们也都为了让天下百姓早日过上富足生活,日夜操劳。”
朱由校听后,点头称是:“江兄所言极是。”
这时,江宁赶忙提醒道:“陛下,您把想对百姓说的话写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就行,可千万别用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也别找人代笔润色。
不然,百姓们恐怕理解不了。”
朱由校闻言,微微一笑,说道:“江兄放心,这点朕明白。
太祖爷在位时,就曾给沿海百姓下过用大白话写的圣旨,原文好像是‘百姓们都听好了,狗日的倭寇要是来了,大家准备好刀子杀了就是’。
朕知道该咋写,朕本身学问确实不算高,也写不出那些文绉绉的话。
而且,借此也得让京城百姓知道,朕可不是他们说的什么‘木匠皇帝’,更不是不认字的文盲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