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所求大同
由于赢辰安交卷太快,另外三位世子自然不可能落于人后,也赶紧交卷。
“秦国世子看来是乱写一通了?”
齐国世子姜景行走到赢辰安身边,颇为嚣张地说道:“以为提前交卷就能让本世子紧张了?”
“说不定秦国世子是一朝顿悟,文道水平已在我等之上。”
楚国世子李知衍嘲讽道。
“确实。”
赢辰安嘴唇微勾,随意道:“你们两个在我眼里,亦不过跳梁小丑而已。”
“嗯?”
齐国世子姜景行脸色顿时一变,双眼眯起打量赢辰安,冷声道:“圣州文道在齐,我今在此,谁敢言胜?”
天下皆知东域文道兴盛,“学校之设遍布,海内文治彬彬”,而齐国又是东域最强大的封国,文道之治更在诸国之上,历代史家皆称赞“圣州封国,文莫盛于齐”。
齐国世子姜景行本来在历次功课考评都位列“甲等”前十,还在楚国世子李知衍和赵国世子赵昱之上,自然是有这个实力如此说了。
“齐国世子妄言。”
赢辰安冷笑一声,当即驳斥道。
“妄言?”
齐国世子姜景行仿佛听到了什么好笑的话,说道:“世子如今也是在国子监,也该多看看典籍如何记载我大齐,怎还如乡野村夫一般坐井观天。”
“真以为大齐是你北境秦国,只知争勇好斗,不识诗书礼义吗?”
众人皆是看向赢辰安,显然认为秦国世子不过是强撑罢了,若是论起文道之水平,放眼诸国有哪个国家敢与齐国相比。
齐国学子更是自信地昂着头颅,一副睥睨一切的姿态,差点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刻在脸上了。
赢辰安双手背负,毫不妥协地直视齐国世子姜景行,冷声道:“圣州文道在国子监,在四方书院,在海内天涯莘莘学子,在亿万黎庶向道之心。”
“文道水平或有高低之分,然向道之心方为至诚之理。”
“齐国?”
“不过七雄之一,占地不及东域之一二,只占文道昌盛之虚名,却无以道济世之实举,又何谈领天下文道,又何敢妄言大秦?”
“好!”
闻言,秦国学子皆是高声呼喊。
大周王朝与齐鲁等东域诸国,自以为文道昌盛,往日皆视秦国为蛮夷,如今倒是被世子所驳斥,可算扬眉吐气了。
齐国世子姜景行见自己气势瞬间就被赢辰安压制住,不由哼了一声,带着几分傲慢,冷声道:“嘴上功夫谁都会,世子到时便知我大齐笔锋是否锋利了。”
“照齐国世子这么说的话,那我大秦剑锋也未尝不利。”
两人面对面直视,任谁都没有妥协姿态。
反倒是一旁的徐子承始终一副淡然的模样,似乎听不到外界的任何争吵一般,只是自顾地看着他们所交的试卷。
“诸位世子所写我已一一拜读。”
终于,徐子承出声道:“较往日而言,诸位世子功课进步颇大。”
“楚国世子所写‘物产丰饶而用足,礼法鼎盛而民规’,从物产与礼法两处同时入手治理国家,理解得当,考虑全面。”
闻言,楚国世子李知衍自信地昂着脑袋。
“赵国地处北境,强敌环伺,赵人多慷慨义士,世子所写想必亦是赵国夙愿,‘发车千乘,以卫万民,此为民之始也’,国家二字以国为先,然国之意义在于护民,甚好。”
赵国世子赵昱并未回话,只是点了点头,随后不经意间看了赢辰安一眼,日益强大的秦国才是压在赵国头上的一块巨石。
随后徐子承转头看向齐国世子姜景行,点评道:“齐国修政以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故世子所写‘君为政以富民,治民以富,则君无不富’,以民富为先,君富为后,乃是合齐国之情而作,此制义乃是佳作。”
齐国世子姜景行更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但还是故意谦虚道:“谢过子承师兄。”
眼见徐子承已经点评过楚齐赵三国世子所作制义,就剩下秦国世子赢辰安了。
秦国学子皆是一脸期待地看着,其他封国学子反倒是不以为意。
毕竟徐子承已经大赞齐国世子所作制义为“佳作”,难道秦国世子赢辰安的制义还在“佳作”之上吗?
只见徐子承拿起赢辰安的答卷,缓缓地在手中铺开,微微点了点头,随后看向赢辰安,眼神有些复杂,说道:“吾尝闻丰功盛德,在于固行五事,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故圣明帝王先有仁君之范,不知世子作何解?”
众人皆是一脸震撼,这还是徐子承第一次与国子监学子论道,然后纷纷看向赢辰安,好奇秦国世子到底写了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系之承也,天下为私。”
赢辰安嘴唇微勾,正色道:“天下虽是一姓之天下,然亦是万民之天下,故国可亡,天下不可亡。”
“这天下乃是大周姬氏,又何来万民之天下?”
“秦国世子疯了,竟敢讲如此大逆之言。”
周围国子监学生皆是惊呼。
但赢辰安根本不在意,只是自顾地讲着,“今邦虽立,既承天运,亦遂民心,吾尝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圣明帝王以天下为先,故有仁君之范,国亦不过天下大治之顺承。”
“今吾等求学,不在为万民之上,而在使万民皆可为万民之上,是故万民无二,吾与师兄之愿,不也是摒一姓之私,谋大同之世吗?”
徐子承根本不在意周围有多么嘈杂,双眸闪烁着欣喜若狂的光芒,紧紧盯着赢辰安,身子都微微颤抖,越发得激动起来。
整个世界仿佛只有赢辰安与徐子承两人而已。
赢辰安所说,圣明的帝王以天下为先,他所传承的国家亦不过是因为天下大治才传承下去。
如果这句话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天下乱世,自然可以改朝换代了。
但最后才是完全契合徐子承心中所愿。
赢辰安真诚道,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凌驾万民之上,而在于让万民都是凌驾万民之上,也就是人人如帝王。
所以,他和徐子承的理想是一样的,追求的是大同之世。
“世子……”
徐子承终于再度说话,只是有些颤抖,这是遇见知己的激动。
周围顿时安静下来,想要看当今国子监倾注心血培养的下一代文道魁首如何点评秦国世子制义以及惊世之言。
“圣明有道堪比三代之贤。”
徐子承感慨一声,继而双手合拢,弯腰行礼道:“世子之境界,已可与夫子相论,子承犹不及也。”
“什么?”
众人皆是一脸震撼,下一代文道魁首竟然直接说秦国世子在经学上的水平已经可以与他的授业恩师“晏夫子”相提并论,甚至自己也比不过他。
“世子答卷可愿传于天下书院,为天下学子拜读?”
徐子承问道。
还要给天下所有读书人看吗?
众人只觉得越来越震撼,仿佛被惊雷击中,只觉得今天出现了幻觉。
就连秦国学子都有些不相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差点以为看到的不是自家世子。
“他何时变得如此厉害?”
崔意柔瞪大了双眼,有些为难地看了宇文清婉一眼。
他们很早就过来,看着赢辰安与另外三国世子比试制义,本以为能够完成已是他的极限,没想到得到了徐子承如此高的评价。
“只是一时运气好罢了。”
虽是有些不甘,宇文清婉仍不服输地说道:“与‘祭酒’首徒又哪能相比?”
一想起那个文采斐然的男人,宇文清婉身边的名门嫡女皆是一脸崇拜。
他们所说的自然就是《圣州》一书中的男主,其以侯门庶子身份入学国子监,被国子监“祭酒”收为首徒,同时得到了大周王朝实权人物“贤王”姬胤煊和中军都督府大帅轩辕穆风的赏识,可谓是当今帝城的风云人物。
赢辰安倒是不知道这些人所想,只是微笑道:“文章,天下之公器,不求闻达于海内,但求微毫裨益于学子。”
“甚好。”
徐子承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缓缓抬起了右手,示意众人安静,说道:“本次考校以秦国世子胜,其答卷会传阅诸位与天下书院学子,其中深意可自予解读。”
“然正如世子所言,文道水平或有高低之分,向道之心方为至诚之理,希望诸位学子皆能以‘谋万民之计,开万世太平’为至高理想,读圣贤书,研正道理。”
“多谢子承师兄。”
周围国子监学子皆是弯腰行礼道。
“嗯。”
徐子承朝着赢辰安微微点头,便转身离开。
“世子威武。”
“世子威武。”
“世子威武。”
待徐子承离开后,秦国学子高声欢呼道。
“小意思。”
赢辰安抬手示意,随后笑着走到齐国世子姜景行面前,嘲讽道:“齐国世子这回可是输了,本世子可就先吃早饭了。”
齐国世子姜景行冷哼一声,撇过头装作看不见。
“至于两位嘛……”
随后,赢辰安看向楚国世子李知衍和赵国世子赵昱,只是光明正大地冷笑,啥也没有多说,只留下一个背影。
七年前,楚国和赵国加入大周王朝阵营一起威逼秦国,让自己十二岁就不得不来帝京,那么秦楚和秦赵之间必有一战,现在多说无益,他日战场上一较高下才是正途。
“好你个赢辰安。”
楚国世子李知衍气愤地骂了一句,眼神中流露怨毒之色。
反倒是赵国世子赵昱,双手紧紧捏成拳,盯着赢辰安的背影,一脸不服输的姿态。
赵国如今确实还不是秦国的对手,但这并不代表赵国会一直输给秦国,总有一天自己会带领赵国打败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