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站在实验室的玻璃窗前,看着室内那些被精心培育的外星微生物菌落。他们用嗜金杆菌般细长的身体,把一块来自遥远矿发星球的石头溶解得无明显痕迹。这是他们第三十次实验,但只有两次成功。这让我想起了研究报告上那段话:“某些外星微生物可能已经进化出独特的生存机制,以适应高辐射、极端缺氧或贫瘠环境。”
“亮,今天的结果如何?”他转身看向隔离舱内的技术员小张。
“李总,我们试验数据显示,如果将矿发微生物与地球大豆一起种植,在三个月内土壤中的矿物质利用率提升了60%。这说明它们能够分解一些我们以前忽失的矿物质成分,而且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对作物的吸收效率也更高。”
李强点点头,走到培养箱前查看最新入库的一批外星菌样本。这是一种被称为“黑影微生物”的珍稀种类,在温暖多云的天河星上被发现。它们表面覆盖着能量传导网膜,这种结构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外部能量转化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你们已经在试验中成功让它们与地球作物共存吗?”李强问道。
“目前只成功维持了半天,微生物大量繁殖后就开始出现衰弱现象。它们似乎能够承受地球的大气成分,但我们暂时无法完全解锁他们的独特代谢机制。”
这句话让李强想起最近收到的一封未读电邮,内容是某个神秘科学院前高层的警告:“外星微生物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可能会带来不预见的后果。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些‘外人’。”
“亮,把你的电脑调过来。”李强说。
小张马上按下多屏幕,悬挂在半空中的3d全息投影展示了李强团队近期整理的一份数据库——外星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分析。其中一栏格子显示着一种被称为“生命纤维”的结构物质,它的出现与外星微生物的代谢效率显着提升有关。
“这个‘生命纤维’有什么用处?”李强指向投影中的某个概念图。
“目前还不清楚,但我们猜测它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传导能源或信息的作用。这类结构物质通常只会在高度协同的多生物群体中出现。地球上的共生菌群有类似的机制,比如古尔夫环节菌。”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成功让外星微生物与地球作物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可能需要构建一个类似‘星际网络’的生命信息传递系统。”
小张的话让李强想起了一年前在矿发星球上偶然发现的“量子蔓珠”——那种似乎能与时间本质沟通的神秘遗物。是这个事件让他们开启了对外星微生物共生的研究。
就在这时,室内的大屏幕突然闪烁起来。一串来自天河星上最新探测数据跳出:一种极端高温度下的碳固定微生物,其分解能力远超预期。这种“火焰菌”可以在250°c的环境中生存,并将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完全转化为能量。
李强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开始悄然发紧。他注意到小张眼睛也亮了起来,两人的呼吸似乎都变得更加频促。这种发现如果被公开发表,将彻底改变整个星际生态学领域。
“天哪……这次试验成功率达到了87%!”小张激动得几乎是吱咕不止。他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记录下这一突破性的发现。
李强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紫色晚霞。他知道,在揭开外星微生物真正奥秘的大门之前,还需要面对无数未知的挑战。但他也明白,这些挑战背后,也许就藏着连接人与自然的某个关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