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兄长蒙恬,听从陛下的命令,领兵击退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南下。
可他的兄长并没有摧毁匈奴的有生力量,匈奴依旧骑着马在北境四处烧杀抢掠。
他的兄长蒙恬现在还带着三十万长城军,和公子扶苏一起守边疆。
蒙毅想,如果有了这些钢铁技术、火器技术,那在不久后的将来,他的兄长对匈奴,就不是像现在一样守,而是攻了。
也不只是像曾经攻打匈奴一样,只是却退匈奴几百里,而是能打出更厉害的战绩。
再加上现在有领兵天赋点满的韩信这少年的加入,他们真的可以像韩信说的那样,直接把匈奴打废……
蒙毅激动起来了。
之前韩信气陛下,说刘邦很伟大的时候也说过的。
刘邦白登之围失败后,就战略收缩,不和匈奴交战了,而是选择和匈奴和亲以维持和平。
那不是因为刘邦没出息,相反,那说明刘邦非常有出息。
大汉建立之初,帝王祭祀,连四匹同颜色的马都找不出来,都穷成那样了,要是还打仗,那才是没出息。
毕竟打仗是很花钱的,花的,是老百姓交的税,是用以恢复民生的财政。刘邦当时要是还选择打仗,那就是榨取百姓的混蛋了。
刘邦当皇帝是当得很好的。
一个打江山的时候曾经屠过城的老流氓,让后世无数人评价“仁义之君”,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吕雉、刘恒和刘启掌权的时候确实是用道家的黄老之学让百姓休养生息。
可是道家治国的基础,是刘邦打下的啊,吕雉再和刘邦不和,也没有因此闹情绪不用刘邦的黄老治国政策,这才让大汉富裕起来。
开局那么穷的大汉,历经四代英明掌权者,只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就积攒够了足以摧毁匈奴的力量,让那位汉武帝打残了匈奴。
那大秦呢?
现在的大秦,避免了秦末大乱和楚汉争霸造成的人口凋零,没有穷到像大汉的开局那样,连四匹同颜色的马都凑不齐的地步。
那他们积攒够足以摧毁匈奴的力量,花的时间绝对比大汉要短很多很多。
始皇帝难道还能比刘邦、吕雉、刘恒和刘启差?这四代人做到的事,始皇帝肯定也能做到,顺便把汉武帝步入老年之前做的事也做了。
蒙毅想到自己兄长驰骋沙场,想到赳赳大秦的威慑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就无比激动。
蒙毅誊抄的手速很快,在韩信看来,简直就是个人形打印机,不仅抄得快,还一个错字都没有,他有多兴奋可想而知了。
韩信自己也很激动,他现在可算是找到最合适的老板了,老板强,能给他打仗的时候的支援更强,他迟早要打穿欧亚大陆。
这一夜,蒙毅、韩信和嬴政三人怕是要通宵了。
……
北宋。
至道元年时空。
刘娥下班回到张府了。
书房里,烛火摇曳。
她拿起手中的毛笔写信。
写完,烧掉。
烧掉后,又拿起另一张纸重新写,写完,又烧掉。
她重复这件事情重复了好几次。
她在给太子赵元侃写信。
她想见赵元侃,她要告诉赵元侃她能穿越的事。
她要及时拉住赵元侃,别让他像历史上那样泰山封禅,尤其不能推行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大宋那些士大夫,还真没几个好东西。
像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样好的士大夫太少了。
而且哪怕一心为国为民如司马光,也因为过于保守和短视,在很多事上很大程度拖了大宋的后腿。
刘娥是必须提醒赵元侃不要给士大夫太高的地位。
朝堂中的文臣和武将,就跟和面一样,武将是面粉,文臣是水。
要揉出好的面团,水多了不行,面多了也不行,得均衡。
刘娥真的特别迫切联系赵元侃,可她又害怕。
现在赵元侃刚被封为太子,位置还不稳。
李皇后还满心怨怼不服,李皇后的兄长李继隆还在北方和辽国交战,陛下还是得看李皇后的面子的。
她这时候写信给太子,万一信件落入他人之手呢?
在赵元侃没被封为太子之前,她和赵元侃通信是不怕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刘娥最怕的就是李皇后。
赵元侃得封太子祭祀太庙回宫途中,东京老百姓就开始欢呼雀跃。
毕竟从唐朝中叶开始,中原王朝就没有过一个正经太子了。
唐文宗是江王登基,他的继任者唐武宗是皇太弟登基。
唐武宗的继任者唐宣宗也不是太子登基。
唐宣宗的继任者唐懿宗是唐宣宗临死前,太监才矫诏立为太子的,也不是正经太子。
唐懿宗的继任者唐僖宗是晋王登基,唐僖宗的继任者是自己的弟弟……
到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更是没有立过任何一个太子。
一百多年了,中原王朝终于有了一个正经太子,老百姓觉得天下终于安定了,有多高兴可想而知,于是才欢呼雀跃的。
李皇后知道后,马上就告诉了官家赵光义,还添油加醋,把老百姓庆祝赵元侃得封太子的场景描述得十分夸张。
赵光义一向疑心很重,见到老百姓那么拥护赵元侃,立马就不高兴了。
要不是寇准及时劝慰,赵光义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决定呢。
刘娥也在史书中看了这些记载。
李皇后那么迫不及待就告诉赵光义老百姓对赵元侃的拥护,还添油加醋的,那肯定还有别的动作,刘娥不得不警惕。
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那么随意给赵元侃写信了,就怕信件落入别人之手。
她更不能见赵元侃。
本来赵元侃买了她这件事就被赵光义所不喜欢,她才不得已住到张耆家里来。
这些年,迫于赵光义的压力,她和赵元侃几乎都没见过面。
现在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要是她和赵元侃见面,万一被赵光义知道了,后果更不好。
刘娥就是在这样的谨慎和纠结中,烧了最起码十几张纸。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赵光义还有两年就死了,赵元侃也顺利登基。
或者她就等两年,这两年什么都不说,等赵元侃登基把她接回宫里,她再说?
这也不失为一个很保险的选择。
刘娥想到这里,终于放下笔,决定耐心等两年。
这两年时间,她就每天到幼儿园做生活老师,下班后看书充实自己,等两年后,她再登上大宋的舞台。
她做了这个决定后,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她每天一大早就从张府消失,一直到深夜才回来,她要怎么解释?
这几天,她一直和张府的下人说她身体不适,要闭门休养不见人,因此无人敢打扰她。
可这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她总不能一病就病两年吧。
就在刘娥纠结的时候,传来一阵敲门声。
“进来。”刘娥说了声,门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