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鹏正式坐上瀛海市商贸局局长这把交椅后,便如同迫不及待打响战斗的指挥官,开启了局机关机构改革的破冰之旅。
在触及人员编制这一核心问题时,贾庆鹏敏锐地察觉到,局机关的干部们情况复杂。他们中有的确实是能力出众的精英,业务能力过硬,是局里的中流砥柱;可有的虽业务能力欠佳,但背后的关系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解决谁该纳入编制、谁不该纳入这一棘手难题,贾庆鹏召集局机关的班子成员,在会议室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副局长张传友率先发言,他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贾局长,我觉得咱们得优先考虑那些真正有能力、为局里做出实际贡献的同志。像曹刚同志,指导规划下属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都完成得相当出色,为局里争得了不少荣誉,这样的同志不纳入编制,实在说不过去。”
贾庆鹏微微点头,示意张局长继续说下去。
这时,组织委员王兴福却摇了摇头,提出不同看法:“话虽如此,老张,但咱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孙万年同志,他在局里工作多年,虽说业绩不算突出,可他跟不少上级部门都熟络得很,干部工作的提拔任用,他的参谋作用不可或缺,要是把他排除在外,万一以后干部工作上需要把关,怕是会遇到阻碍啊。”
张局长一听,有些急了,提高音量反驳道:“老王,照你这么说,那咱们这编制评定不就成了看关系,而不是看能力了?这对那些踏实做事的同志不公平!”
王兴福也不示弱,连忙回应:“老张,你别激动。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关系也是工作中的一部分,咱们得综合考虑。就拿上次那项目来说,如果不是孙瑞玲同志出面协调,咱们能那么顺利推进吗?”
这时,一直沉默的纪检主任李明矩缓缓开口:“二位先别争了。我认为,咱们得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群众口碑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这样选出来的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品行,都能服众。”
贾庆鹏听着众人的争论,沉思片刻后说:“老李的提议不错,不过这考核机制一时半会儿也建立不起来。而且咱们时间紧迫,政府那边还等着咱们的方案呢。我看这样,先按照咱们各自心中的标准,列出初步名单,然后再一起商讨,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权衡,贾庆鹏心中渐渐有了主意。最终,他决定采取一个看似直接却颇具风险的举措 —— 向市委、市政府呈交一份正式报告。
在报告里,他将局机关当下的状况事无巨细地阐述清楚,随后提出一项大胆建议:申请将局机关 60 多名工作人员一股脑儿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拨款编制内。
他打的算盘是,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政府,期望这份报告能顺利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审批,为自己化解这个难题。
没过多久,政府批文下达。如同冷水浇头,市商务局全员进入财政拨款编制的美好期望瞬间破灭,最终仅获批 15 个名额。这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商务局内瞬间炸开了锅。
刹那间,一场激烈且残酷的竞争,如同暴风雨般,毫无征兆地拉开了帷幕。
这结果,贾庆鹏早有预料。当他目光落在那写着仅15个编制名额的批文上时,眸中瞬间闪过一抹难以察觉的兴奋,恰似饿狼嗅到了猎物的气息,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巩固权力、搭建个人势力版图的绝佳契机。
表面上,贾庆鹏依旧不动声色,宛如深潭,波澜不惊。但背地里,他却像一只隐匿于暗处的老狐狸,机警地观察着局里每个人的动静。他心里清楚,此刻每个人的言行,都可能成为他权力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私下里,他频繁与带过来的几位心腹密谈。每次密谈,办公室的门总是紧闭如闸,窗帘也拉得密不透风,仿佛要将所有的秘密都锁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他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幽光,与心腹们谋划着如何将局面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次编制评选,是咱们扩充势力的好机会,绝不能放过。”贾庆鹏声音低沉,透着不容置疑的狠劲,“你们去留意那些对我忠心的,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还有,政府里有些官员的家属亲戚在咱们局里,这可是重要的关系网,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搭上编制的末班车。”心腹们纷纷点头称是,眼神中透着谄媚与迎合。
在公开场合,贾庆鹏则摇身一变,成了正义与公平的代言人,信誓旦旦地宣称:“此次入编人员选拔,必定严格依照能力与业绩,绝无偏袒!”
那模样,仿佛他是守护公平的神只,可实际上,不过是他虚伪的面具。
对于那些对他阿谀奉承、上门送礼,唯命是从的人,贾庆鹏暗中大开绿灯。
就说那孙正涛,机灵得很,对新局长贾庆鹏的马屁可谓是拍得震天响,事事都顺着贾庆鹏的心意来。贾庆鹏便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招商引资项目交到他手上,还不动声色地暗示其他部门全力协助。项目推进期间,小孙出了些纰漏,换做旁人,怕是早就被问责了,可贾庆鹏却视而不见,甚至亲自下场帮他遮掩。到了评选阶段,孙正涛拿着这份经贾庆鹏“精心包装”的业绩报告,那成绩简直耀眼得夺目,仿佛所有的功劳都非他莫属。
而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性格耿直、不愿攀附他的人,贾庆鹏则毫不留情地露出獠牙。
杨婉清便是典型,业务能力在局里那是有口皆碑,可他偏偏看不惯贾庆鹏的做派,从不屑于讨好献媚。贾庆鹏便存心刁难,小杨负责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内容详实、分析精准,堪称行业典范,贾庆鹏却鸡蛋里挑骨头,以格式不够规范为由,要求反复修改。
修改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无理要求,一会儿说数据不够详尽,一会儿又觉得结论不够新颖,生生把报告提交的时间一拖再拖,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
不仅如此,贾庆鹏还在各种场合对小杨的工作成果大肆贬低,试图抹黑他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小杨这次的报告,看似专业,实则漏洞百出,完全没达到预期。”
他冷笑着对旁人说道,心中却想着:“哼,不乖乖听话,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对于政府官员的家属亲戚,贾庆鹏更是费尽心机。就拿某位副市长的外甥女李晓彤来说,小李在局里的工作表现只能算平平,但贾庆鹏为了维护关系网,决心拉他一把。
贾庆鹏先是找到负责一个重要项目的孙正涛,暗示他将项目中棘手的企业注册登记和招商引资的一部分出成绩的工作交给小李负责。孙正涛心领神会,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贾庆鹏的意思。
于是,小李顺理成章地参与到项目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贾庆鹏还安排心腹时不时去“指导”小李,确保他的工作成果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到了项目汇报阶段,贾庆鹏更是亲自出面,在汇报材料中着重突出小李的贡献,将一些本属于团队的成绩也巧妙地安在了小李头上。在评选时,贾庆鹏又在评审委员会上大力推荐小李,强调她背后的关系以及所谓的“突出表现”,最终小李成功搭上了编制的末班车。
还有一位财政局局长的夫人王萍,不正经儿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贾庆鹏为了稳固与财政局的关系,也为她量身定制了“入编计划”。贾庆鹏特意安排王平参与一个紧急且看似棘手的信访任务,但实际上这个任务他早已安排心腹准备了详细的解决方案。王萍只需按照方案执行,便能轻松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贾庆鹏在全局大会上对小王的“能力”和“努力”大肆赞扬,还将她树立成年轻干部的榜样。
在评审过程中,贾庆鹏又以各种理由压制其他竞争对手,最终王萍也顺利获得了编制。
评选过程中,贾庆鹏更是明目张胆地插手评审委员会的工作。每次评审会议,他都找借口列席,像个掌控全局的幕后黑手。讨论时,对自己心仪的人选,他便不遗余力地夸赞,将对方的优点无限放大,“小李这年轻人,能力出众,工作态度更是没得说,这次项目能成功,他可是居功至伟!”
可对于那些他瞧不顺眼的,哪怕对方能力再突出,他也能找出一堆无关紧要的问题来挑刺,“小李啊,虽然工作努力,但这创新意识还是差了些,这样下去,怕是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节奏。”
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只有把这些听话的人塞进编制,我的权力才能稳如泰山,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势力圈子,到那时,这商贸局,便由我说了算!”
局机关的其他人也都嗅出了其中的异样,为了能挤进这15个编制名额,一些人开始无所不用其极。有人四处打听贾庆鹏心腹的喜好,今天送名贵烟酒,明天请高档饭局,试图通过这些人搭上线,接近贾庆鹏。还有人编造各种谣言,诋毁竞争对手,什么“小张收了回扣”“小刘工作中故意使坏”之类的谣言满天飞,闹得整个局机关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大家都被这15个编制搅得心神不宁,原本单纯的工作氛围,早已荡然无存。
最终,15个入编名额尘埃落定。贾庆鹏麻溜地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呈交报告,依照编制人数名额,将他“钦点”的这些人圈定进入财政拨款编制内。
那些官员们,眼见自家亲属朋友大多如愿入编,也就心照不宣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松松地办结了编制手续。
而剩下的40多人,就此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部分人无奈地选择了退养。退养的条件,无非是年龄偏大,身体被岁月熬出了各种毛病,又或是工作年限足够长,像一台运转多年的老机器,似乎到了该歇歇的时候。他们退养后的待遇,仅仅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和在职时的收入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张明辉就是其中之一,他坐在自己那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前,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他在商务局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三十多年,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如今两鬓斑白的老者。曾经,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为了工作,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放弃了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可如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他就像一颗被随意丢弃的棋子。
想到退养后那微薄的待遇,老张心中满是苦涩与不甘。“我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这儿,到最后却落得这般田地。那些靠关系上位的,真的比我更有能力?”他紧握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愤怒与无奈的泪花。
刘韶华也是退养大军中的一员,她轻抚着办公桌上那张和同事们的合照,泪水模糊了双眼。她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落下了一身病。原本指望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局里多做些贡献,可现在却不得不退养。“我还想继续干下去啊,这里有我熟悉的一切,有我一起奋斗过的伙伴。可现在,却只能被迫离开。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刘姐喃喃自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过去工作的不舍。她知道,退养后,不仅收入锐减,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仿佛自己一下子从舞台中央被推到了边缘。
这些选择退养的人,心中都被无奈和失落填满。他们在商务局奉献了多年的青春,曾为这里的发展挥洒汗水,可如今却只能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黯然退场,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
瀛海市商务局的人员编制和退养问题总算是有了个“结果”,这让贾庆鹏自觉腰杆儿硬了起来,好似手握尚方宝剑,底气十足地要对局机关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这改革之路,哪能一帆风顺?他虽说顶着局长的头衔,可初来乍到,在那些局里的“老油条”眼中,不过还是个“生蛋子”,资历尚浅,根基未稳。
一些在局里浸淫多年的老资格干部,对贾庆鹏的做法那是一百个不满意。他们在单位里人脉广、根基深,平日里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对贾庆鹏这突如其来的改革举措,觉得是瞎折腾。
私下里,他们开始偷偷串联,像一群密谋起义的地下党,聚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或是在某个老同事家中,紧闭门窗,压低声音,商讨着如何给贾庆鹏的改革使绊子,试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制约贾庆鹏那日益膨胀的权力。
“这贾庆鹏,刚来就瞎搞,也不看看这局里的实际情况,咱们可不能由着他胡来。”李茂中皱着眉头,满脸的不满。 “就是,他那些改革方案,纯粹是纸上谈兵,根本不考虑咱们这些老人的感受。得想个法子治治他。”
冯耀刚附和着,眼中透着一丝狠劲。
然而,局内的另外一些年轻干部,却对贾庆鹏的改革满怀期待。他们就像一群渴望冲破牢笼的飞鸟,在旧有的体制下感到压抑和束缚,迫切希望能有一场彻底的变革,为商贸局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他们眼中,贾庆鹏的改革或许就是那把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我觉得贾局长的改革思路挺新颖的,咱们商务局要是一直守着老一套,迟早被时代淘汰。”年轻的王晓亮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没错,我相信这次改革能给咱们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大展拳脚。”赵成国也跟着点头,脸上满是憧憬。
就这样,在局机关内部,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方是试图维护旧秩序的老资格干部,另一方是期待拥抱新变化的年轻干部。双方各执一词,气氛变得异常紧张,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这场即将来临的“风暴”,不知道它将如何改变商贸局的未来走向。
而贾庆鹏,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暗流涌动,但他心中有自己的盘算,改革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贾庆鹏雷厉风行地成立了一家资产运营公司,这步棋可谓用心良苦。其核心目的,是要将商务局下属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统一管理与运营,试图借助市场化这双“无形的手”,大幅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挖掘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个资产运营公司的职能丰富且全面,涵盖了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资产租赁以及资产投资等多个关键领域。每一项职能都如同精密机器上的重要齿轮,相互咬合,协同运转。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商务局的后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贾庆鹏巧妙地把那些在人员调整中被裁减的人员,安排到了新成立的资产运营公司工作。这一举措堪称一箭双雕,既给这些员工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不至于让他们因突如其来的变动而陷入困境,又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商务局贡献力量的平台。
如此一来,原本可能因裁员而引发的动荡与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资产运营公司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而做出的权宜之计,更是着眼于瀛海市商贸局乃至整个城市经济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
这个公司的成立,犹如一座里程碑,标志着瀛海市在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毅然迈出了坚实且意义重大的一步。它宛如一颗信号弹,向外界预示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有更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陆续登台亮相。
屋漏偏遇连阴雨。段瑞光,就像一艘在商海历经风浪洗礼的旧船,本想着回到商务局这个港湾,能安安稳稳地度过职业生涯的后半程,无欲无求,如同在平静湖面悠然划桨,直至退休颐养天年。
然而,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无情地将他再次卷入其中。商务局那场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他从熟悉的岗位上连根拔起,重新分配到了新成立的资产运营中心。
此刻,段瑞光感觉自己仿佛被局里彻底遗弃,像是一个被时代列车抛下的乘客,孤独地站在荒芜的站台。他望着那渐行渐远的列车,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那段在副食品总公司的灰暗岁月,那是他心底不愿触碰的伤疤。他总觉得,就像一本尘封已久的旧书,被新上任的局长一页一页无情地翻起。这种担忧如影随形,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两眼无光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段瑞光的心却如坠冰窖。
他刚到这资产运营中心,这个新部门的成立背景复杂得如同迷宫,未来充满了未知的迷雾。他清楚,这次岗位调整绝非简单的变动,而是极有可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道分水岭,要么跨越过去迎来新生,要么就此沉沦。
回想起在商务局的那些年,日子虽安稳,可自己却像一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虽默默坚守,却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如今,陡然被调到这样一个全新的部门,压力如潮水般向他涌来,让他有些窒息。
段瑞光担忧的,不仅仅是自己岌岌可危的职业前景,还有整个家庭的未来。他心里明白,一旦在新岗位上表现不尽如人意,丢了这份工作不说,家庭的经济支柱也将轰然倒塌。这种担忧就像一根无形却坚韧的绳索,死死地勒住他的咽喉,每到夜深人静,都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资产运营中心的工作内容,与商务局可谓天差地别,犹如从平静的内河驶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不仅需要更高的专业能力,还得有敏锐如鹰的市场洞察力。
段瑞光不禁在心底反复自问:自己这把老骨头,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吗?这种自我怀疑,像一条冰冷的蛇,在他心底蜿蜒游走,让他愈发焦虑。
然而,在最初如狂风骤雨般的焦虑过后,段瑞光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他望着窗外那依旧川流不息的街道,仿佛从这不息的人流中汲取到了一丝力量。
他意识到,一味地沉浸在担忧中,不过是在自我消耗,就像陷入泥沼却越挣扎陷得越深。他暗自下定决心,必须调整心态,像重新扬起风帆的船只,去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驶向未知却充满可能的未来。
段瑞光毕竟在局里企业处担任过处长,身上有着一股从失败泥潭中奋力挣脱而出的倔强。他硬是凭借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步步从灰暗中走了出来。
这几年在商务局的工作,他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农夫,在资产管理领域悉心积累,尤其是在资产评估和资产处置方面,更是收获颇丰,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独到见解与丰富实践经验。
当被调至资产运营中心时,起初的他,内心满是焦虑与不安,仿佛置身于茫茫黑夜,找不到方向。但他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劲儿很快被激发出来。
他暗自思忖:“我段瑞光可不是那种轻易被打倒的人!过去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如今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他开始主动出击,像一头嗅到猎物气息的猎豹,迅速投入到对资产运营中心工作内容和目标的了解中。
他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报告,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每一个字都不放过,试图从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拼凑出资产运营中心的全貌。
同时,他积极报名参加各类相关培训课程,哪怕工作一天下来早已疲惫不堪,他也从不缺席。课堂上,他全神贯注,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要把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刻进脑子里。
资产运营中心的成立,对他而言,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一个等待他大放异彩的舞台。
他深知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的要求提高了,但他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兴奋起来,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正是我证明自己的好机会,我要让所有人看看,我段瑞光依旧能行!”
段瑞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他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的状态。他内心深处的那团火被彻底点燃,他意识到,必须主动拥抱变化,像勇敢的航海者,迎着风浪,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随着不断学习和了解,段瑞光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焦虑与不安,如同清晨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斗志的精神状态。
他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就一定能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让他在面对复杂的业务时更加自信从容,游刃有余;在家庭生活里,他也变得愈发积极向上。他不再是那个下班回家就闷声闷气、愁眉苦脸的丈夫和父亲,而是带着满脸的笑容,将乐观的情绪传递给每一位家人。
段瑞光心里清楚,未来的道路必定充满荆棘,漫长而艰辛,但他早已摩拳擦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昂首挺胸,坚定地迎接每一个挑战。
他深信,只要自己始终保持这份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重换曙光,在新的岗位上收获成功,让那些曾经怀疑他的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