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严勾,周帝刚刚消下去的几分火气又冒了上来。
怒视赵真道:“那你是什么意思?想要帮他求情?”
赵真赶紧解释道:“陛下息怒。”
“臣的意思是,看严勾行为,应当是在狱中吃苦够了。”
“想要回来朝廷做事。”
“但是他因为辱骂陛下,想要求见陛下是不可能的,才用这种方式来引起陛下的注意。”
赵真是个聪明人。
想要把消息传出去,就得通过朝廷。
但是说话得小心。
不能让周帝一个生气把严勾杀了。
周帝果然心情好了许多。
现在到处吃败仗,憋屈得很。
想到严勾当初骂自己,现在竟然想要回来做事。
这叫报应。
他直接冷声道:“他骂了什么?”
周帝更想看看严勾这个喷子骂自己那么难听,当初是为了夸赞李照。
现在又骂李照什么。
赵真恭敬道:“他骂安西道之事。”
“安西道就在河西府旁边,但是被匈奴围困,而秦王李照不出兵。”
“他骂李照假仁假义。”
“为了所谓的造反,不顾民族大义。”
“不救安西道同胞性命。”
“是个小人,成不了大气候。”
“当不了皇帝。”
周帝听着心情又比刚才好了不少。
严勾后悔了,那就是报应。
严勾报应来了,那自己心情就好。
好似在匈奴那里,秦王那里还有大齐那边受到的委屈,现在都可以丢到严勾身上去。、
寻找到一丝平衡的周帝冷笑起来:“他严勾以为他是谁?”
“还是以前的兵部尚书吗?”
“朕给他说话机会的时候他不好好说话。”
“现在朕不想听他说话了,又搞些花里胡哨?”
“真是可笑。”
“他想出来,朕偏不让他出来。”
“赵真,就让他待在大理寺里面。”
“只要是朝廷收到的战报,都传给他看。”
“我就是要让他知道,就算我朝廷无人可用,也不会用它这种人。”
“他这辈子都只配待在大牢里面。”
“退朝。”
一个时辰之后。
大理寺大牢里面,赵真笑呵呵的看着严勾:“恭喜了,严大人。”
严勾很是高冷的回了一声:“恭喜什么?”
赵真把周帝的意思说了一遍。
接着道:“现在,周帝以为你想要表现,不会杀你了。”
“到时候等秦王殿下那边的消息,你基本,就可以去河西府,当你的大官了。”
严勾心里乐开了花。
但是表面还是很淡定:“我一个被废掉的兵部尚书,还没了一只手,你就那么相信我,觉得我能当大官?”
赵真投过去一个鄙夷的眼神:“严大人,我们现在都是自己人了。”
“你再这样装,真的没意思。”
“秦王殿下到目前为止,有兵有将。
在战场之上可称无敌。
曹仙书更是运筹帷幄。
但是到现在为止,秦王殿下手中的一切资源,都是为了战争而准备。
所谓打江山容易,治天下难。
秦王殿下还需要你这样的人。
特别是现在,他需要一个,能够在后方处理一切军需资源,战争物资的人。
严大人身为大周的兵部尚书,以前大周发生战事,一切军需物资都是你掉配。
这方面,你是专业的,不然的话,秦王殿下为什么要捞你?
严大人该不会觉得,只是因为你骂了大周皇帝,让他听了高兴吧?”、
严勾没回答。
因为赵真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现在他只需要默默等着就可以了。
随着严勾辱骂秦王李照的风吹到了河西府。
大周朝廷的战报也在不断传来。
河西府这边,大周朝廷不敢打。
匈奴那边,更是憋屈,连连吃败仗。
临安府,大齐朝廷根本就不回信。
这样的僵局打不破。
周帝已经没了什么耐心。
早朝的时候直接看向了于休:“你就没有什么想要跟朕说的?”
于休羞愧低头:“臣无能。”
刚刚当了几天权臣的于休此时真是有心无力。
哪里哪里都打不过。
怎么玩。
其他五部尚书,表面上配合他。
暗地里面各种刁难。
他到现在,真是一件事都没办好。
他知道再办不好事情,自己就要完蛋了。
最终!
于休一咬牙,狠心道:“陛下,臣依旧觉得,招安,恢复秦王的太子之位,是最好的办法。”
百官前面。
低调了好几天的太子也听不下去了,冷笑怒斥道:“于休。”
“怎么,你自己没能力,现在就想要讨好李照了?”
“你记住了,你是大周的臣子。”
“他李照,是反贼。”
“给你权利,是让你解决朝廷危机的,而不是让你耍威风,然后无能,什么事都做不好的。”
“你自己没本事,就一口一个恢复太子之位。”
“就算真的恢复了,他能给你什么好处?”
“还是说,我跟你有什么过节,让你一直想要废掉我这个太子?”
“说吧,你又是哪位皇子的人。”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让我下去吧。”
“我当不当这太子,其实无所谓。”
“但是你记好了,我的太子之位,是我父皇给的。”
“你以为你是谁?”
“说换太子就换太子?”
扣罪名这方面,太子是专业的。
毕竟当初李照能去河西府那边,就是他搞的鬼。
大家都心知肚明若是李照回来当太子,第一个搞死他。
所以他是不乐意的。
此刻自然一点都不惯着于休。
一下子,太子的党羽纷纷附和:“陛下,这于休没本事就想要针对太子。”
“分明是挑衅皇权。”
“请陛下斩了于休。”
到了这种时候,于休觉得横竖都是死。
还不如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跪向了周帝:“陛下。”
“既然到了这种时候,那臣就豁出去性命,说臣的肺腑之言了。”
“当初秦王李照猥亵皇妃。”
“是太子发现的,也是太子定的案。”
“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陛下毕竟是秦王李照的父亲,大周的皇子,血浓于水,他不会对您怎么样。”
“他之所以拒绝招安。”
“臣觉得,是因为过不去太子这一关。”
“所以臣觉得,这件事应该交给太子去办。”
“让太子跟秦王说清楚他们之前的事情,方可解开秦王李照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