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的人紧赶慢赶,一路换马不换人。
终于在第十二天,将三位军侯的认罪折,还有大军攻取全宁的捷报送到了京城。
不过因为送到的时间有些晚了,早朝已经结束,只能先送到正在后宫,和儿子朱标用午膳的朱元璋手里。
真正要公告天下,还得再等上一天。
碰——
写着朱亮祖认罪折的折子,被仍在桌子上发出响声。
朱元璋冷笑两声,指着折子和儿子朱标说,“你看看,肯定又是你舅舅干的好事。”
“就朱亮祖那个老杀才,他能想得出干这种事?”
“还认罪折,除了外面皮上好看点,他娘的屎壳郎推粪球,只顾面上光。”
“里面写的十个字能错八个!三句话两句半离不了骂娘,就他这还认罪?”
朱标闻言无奈苦笑,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鸭子送到朱元璋的盘子里。
然后接过话轻声说道,“父皇,不管这是不是舅舅干的好事,也不管永嘉侯这折子写的有多不堪入目。”
“但可以确定的是,永嘉侯他是真的知道错了,知道以前干的那些事,有多让您生气,让您恼怒,这是好事啊……”
“好个屁!”
朱元璋才不会被自己儿子两句话就给忽悠了。
手指头戳在这折子上,愤愤不平,“他这那是知道错了,他这是知道怕了!”
“知道在做下去,他就要死了!”
“你舅舅离京时拿的,那可是锦衣卫里的母本,写的全是他们干过的丑事,他们看过了还能不知道啥事!”
“认罪折……这他娘就是在喊饶命的求情折!”
朱标听着让身边伺候的德子,立刻去拿个碗过来。
他接到手立刻便站起身,用勺子撇开汤盆里的油脂,然后才舀起两勺放到碗里,最后再加上一点肉。
放到朱元璋的面前,香味瞬间就涌到鼻子里面。
嘶————
朱元璋忍不住的又嗅了几下,这汤的香味还真是绝啊,忍不住的口齿生津。
正好这时他也骂累了。
索性拿起勺子喝上了两口。
嗯,味道还真是不错!
鲜!
香!
朱标见状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这一顿饭可不是徐兴祖做的,以他那两把刀的本事,也肯定是做不出来。
真要说起来。
这还是朱元璋和朱标他们父子两人,沾皇太孙朱雄英的光。
一岁多了。
除了奶水以外,已经能吃些肉菜主食。
而刚出生就被宠上天的朱雄英,吃的喝的自然是不可能由徐兴祖来做。
外公常遇春。
那是直接闯进了各个公侯的家里,把他们使唤的好厨子全都包了圆,是一个不剩。
还有京城有名馆子,能说得上号的厨子。
也全都请了过来,打包都送进了宫,让他们专门负责朱雄英的膳食。
还有什么好料好食材,别管他是山珍,还是海味。
只要它是有的,全都找着一同送过去。
其他公侯见着了,也是不甘落后,全都想尽了办法,整点好玩意送到宫里。
其中有许多连朱元璋都没见过。
可他见了也不生气,就乐呵呵的笑着看着。
只要是给咱大孙的,什么玩意都不过分!
马世龙作为亲舅爷,自然是不可能漏了,很早以前就做好了安排。
派人到民间搜寻专制药膳的名家。
还有专攻医治孩儿的名医,给足了好处让他们进京,专门监管朱雄英的膳食。
调养身子。
现在朱元璋和朱标眼前的这一大桌子菜。
就是用送给朱雄英的那些料,还有常遇春送来的厨子做的,张罗做这事的人则是马秀英。
这段时间他们父子都快忙昏了头。
说是废寝忘食都不为过,马秀英看着心疼,于是便让人做了这桌子饭菜,还用了朱雄英的名义。
省得他们又给拒了。
说是菜,也是药,养身补气……
“父皇,不管您怎么说,三位军侯的态度都已经拿出来了。”
朱标将三份折子放到一起,用手盖住,“而且以舅舅的性子,既然能让他们把态度拿出来。”
“那他们以后,肯定会有所收敛,不会在做那些腌臜事。”
“再者说,这一次攻取全宁大宁两地,三位军侯也是贡献颇多,与国有功。”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以儿臣所见,不如不赏不罚,功过相抵……”
朱元璋拨弄着勺子,脑子里想着朱亮祖三人以前做过的事。
转而又联想到大明未建立以前,这三人受过的伤,立过的功,一起喝过的酒,做过的事……
最后放下勺子擦了擦嘴,看着儿子朱标恳切的目光,终于是松了口。
“反正大明以后是你当家,只要你不嫌弃他们把大明给糟蹋了,那就按你说的做。”
“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朱元璋说着站起身。
今天他作为爷爷,占了大孙的便宜。
现在吃饱喝足了,肯定得去见见大孙,当面好好谢谢他。
咱的好大孙啊!
得到满意的答案,朱标再次喜笑颜开,也为自己盛了一碗汤喝了起来。
味道还真是不错。
好小子,当儿子比老子都舒服享受!
等到把一碗汤全都喝完以后。
朱标又叫来贴身太监德子,让他写封信立刻发往全宁那边给三位军侯。
用父皇的语气,内容也不用多,用就十二个字。
咱都知道了,你们还算有良心……
德子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和话语,听完了朱标的命令直接转身离去。
不过过去一小会功夫。
便有十余名内班侍卫骑乘快马,往北面全宁的方向疾驰而去。
………………
皇宫里朱元璋一家,其乐融融,儿孙满堂。
可距离皇宫不远,胡惟庸胡相的府邸里,却是一片凝重。
往来走动的下人,连大气都不敢喘。
今日上朝时。
胡惟庸门下的一位官员,被浙东一系抓住了把柄。
并当朝直接捅到了朱元璋那里去,收受贿赂,官商勾结,欺压良善……
朱元璋闻言当场震怒,直接便要下旨严惩此官员!
这官员是胡惟庸的门下,他自然是要想办法搭救,不然门下的其他人心思会浮动。
想尽了办法,说尽了好话,才算终于说动了朱元璋。
改将此人交由刑部,仔细调查确定,再由大明律依法从事。
只要人进了刑部,胡惟庸就有办法保住他的性命。
但这份脸面,今天他却算是丢尽了,还是被浙东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揭下来丢在地上狠狠的踩!
这仇他不可能不报!
但是在报仇之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太学学子……
自从之前太子朱标,安排太学出身的低阶官员,入户部做事到现在。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
又有数十名太学出身的人,被太子朱标看中,分别调入六部为官。
太学出身,初出茅庐,心有抱负,不愿与人同流合污……
背后还有太子做靠山。
这样的人多了,他胡惟庸可就难受了。
上面的人想干些什么,很难瞒得过下面做事的人,并且还是这样蠢货硬骨头!
可拔掉他们?
有太子朱标在后,没有充足的理由,就对他们下手,那就是在找死!
不过慢慢的,胡惟庸看明白了一些东西。
朱标这么频繁的看中,晋升太学学子入六部为官,其中根本的用意根本就不是针对他,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再针对任何人。
朝廷缺官。
这才是太子朱标的用意!
那既然缺官,为什么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获得官员,一种他胡惟庸可以掌控,扩大自己势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