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
郦靖宁率领着整训完毕的部队,极速向着庆州开拔。
尽管筹备时间仅有短短数日,郦靖宁却凭借陕西经略的职权,果断开启京兆府武库,从中挑选精良兵器,精心整训出一支神臂弩军。
这支部队虽仅有万人之众,然而郦靖宁坚信,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必将超乎众人想象。
不仅如此,郦靖宁还悉心整合关中地区擅长骑射的精锐士卒,将玄甲军扩充至三千人规模。
就关中当前的兵源状况而言,这已然近乎极限。
鉴于此,郦靖宁便不再继续扩编,而是将这三千人编为两个指挥,分别交由常遇春与狄青统领。
如此算来,郦靖宁麾下直属兵马总计不过一万八千余人。
事实上,跟在郦靖宁身后奔赴庆州支援的部队,人数将近两万六千余人。
这其中,那额外的八千余人,均是从西夏边境逃至关中的各族百姓,而党项人在他们之中占了多数。
起初,这些党项人前来投军时,郦靖宁心中着实犯起了嘀咕,满心担忧他们之中会混有西夏的奸细。
毕竟,若是将潜藏奸细的队伍纳入麾下,无异于在自己身侧埋下了隐患。
就在郦靖宁为此犹豫不决之际,有一人站了出来,向他进言献策。
此人一番言辞,成功打消了郦靖宁心中大半的顾虑。此刻,这人正立于郦靖宁面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郦靖宁看着眼前这位约莫28岁模样的同州判官,暗自感到有些头疼。
这位同州判官名为种世衡,若追根溯源,他的族系应属党项人。不过,其家族早已经与汉人群体深度融合。
他的叔父种放,更是名震天下的大儒。种世衡本人自幼在洛阳成长,这么说来,倒还能算是郦靖宁的老乡。
然而,不知出于何种缘由,种世衡率领同州兵马与郦靖宁碰面后,对郦靖宁表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热情,仿佛两人是失散多年的至亲。
当时,郦靖宁正忙于招募军队,面对众多党项族将士前来应募,心中难免忧虑重重。
就在这时,种世衡挺身而出,神情坚定地向郦靖宁进言:“经略大人,那元昊所建立的西夏,虽表面上以党项族群为主体,可实际上,元昊在其麾下推行的制度,将普通百姓置于奴役的境地。
所以,与西夏接壤的州郡之中,对元昊的侵略行径最为深恶痛绝的,并非汉人,而是这些党项部族的普通民众。
况且,沿边地区汉人数量本就不多,各族百姓占了多数。
倘若经略大人今日因这份担忧,而不能以包容的胸怀接纳这些百姓,日后在这边境之地,恐难以与西夏相抗衡啊。”
种世衡的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郦靖宁瞬间醒悟过来。
他意识到,自己此前高估了元昊的政治能力以及西夏的国力。
虽说元昊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但西夏远不能与匈奴、契丹乃至后来的蒙古相提并论。
究其根源,在于元昊并未成功构建起属于西夏的民族认同感。
甚至在抗击西夏的前线,那些表现最为英勇、态度最为强硬的,恰恰是出身党项的将士,像府州折家,他们原本便出自党项一族。
因种世衡这一番言辞恳切且鞭辟入里的分析,郦靖宁对他好感倍增,心中认可之情溢于言表,不经意间便多问了一嘴:“种判官,你可愿意随军出征,替本官将这些番军管理妥当?”
在郦靖宁想来,种世衡怎么着也会谦逊推脱一二,可出乎他意料的是,种世衡竟是不假思索,当即一口应下。
然而,从那之后,郦靖宁却渐渐有了烦恼。
也不知究竟是何缘由,种世衡以及他所带领的这支番军,对郦靖宁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是狂热。
在日常的各军训练中,这支番军的训练强度比其他军队都要高上不少,可即便如此,军中将士却毫无怨言,各个训练起来都格外卖力。
若不是郦靖宁心中还存着几分顾虑,就凭这番军展现出的训练状态与劲头,他完全可以再组建一支八千余人的神臂弩营。
但思来想去,郦靖宁最终还是决定暂且搁置这个想法。
毕竟神臂弩乃是宋朝当之无愧的国之利器,倘若这支番军里真的潜藏奸细,一旦神臂弩的相关机密流落至西夏,那对战事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种世衡似乎对与郦靖宁交流有着极高的热情,三天两头就来找郦靖宁畅谈。
每次一聊起来,少则一个时辰,多则两个时辰,有时兴致高昂,即便到了深夜也不舍得离去。
郦靖宁本就爱才,也乐于与有识之士结交,可他实在没有与男子同榻而眠的习惯。
如此一来,有时候郦靖宁都忍不住想躲着种世衡。
且说郦靖宁这边正率部急行军,而另一边,折惟忠和庆州知州正艰难地抵御着西夏军如潮水般的进攻。
庆州知州望着那已然残破不堪的城墙,不禁重重地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问道:“折知州,那新任经略承诺十日之内必定北上支援,可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八日,元昊的攻势却愈发猛烈,照这情形,恐怕十日之内,这庆州城就保不住了啊。”
折惟忠目光坚定地望向关中方向,神色冷峻,语气决然道:“不论这新任经略能否在十日之内赶到,又或者他这话只是用来安抚我们的。但军令如山,我既然领了坚守十日的军令,那这庆州城,在十日之内,就绝不可能落入敌手!”
再看西夏军阵之中,元昊望着庆州城,眼中满是得意之色,忍不住纵声大笑道:“哈哈,这庆州城破已然是指日可待,朕入主关中,大业有望啊!”
然而此时,他身后的张元皱起了眉头。
元昊转过身,看向二人,一脸疑惑地问道:“国相,你为何眉头紧锁,一脸忧虑?”
张元赶忙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臣与吴昊起初的谋划,本是挑起关中民乱,好借此延缓宋军救援的脚步。可实在没料到,关中民乱竟这般迅速就被宋朝给平定了。依臣推断,这会儿那救援的宋军恐怕已经在赶来的途中了。”
元昊却满不在乎,随意地摆了摆手,说道:“哼,宋朝官员办事效率向来低下,就算他们平定了民乱,没个十天半月,根本没法把军队组织起来。”
张元听了这话,虽觉得宋朝行政效率低这一点确实不假,但心中仍隐隐担忧。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戎装的女子缓缓开口说道:“皇兄,此次咱们面对的宋朝官员,与以往大不相同,皇兄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这女子,正是那日参与救援吴昊之人。
元昊听了这女子的话,一脸疑惑,追问道:“百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