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平都司一路向东而行,约莫两千余里,便是高丽国都所在的开京城,此刻气氛同样冷凝肃穆,上至王公显贵,下至寻常百姓,均是不敢随意喧哗。
毕竟时至如今,哪怕是城中牙牙学语的孩童,也知晓这高丽王朝真正当家做主的早已不是那王宫中的\"国君\",而是自洪武二十一年发动政变以来,便牢牢把持着军政大权的\"门下侍中\"李成桂。
更要紧的是,这位渐渐铲除了朝中所有政敌的\"权臣\"已不再满足久居于人下,似有\"再进一步\"的趋势,其麾下死忠党羽也开始为其造势,准备为日后的\"劝进\"奠定基础。
这风雨飘摇了四百余年的高丽王朝,似乎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随时有轰然倒塌的可能,而其\"终结者\",自然便是通过政变,摄取了高丽军中大权的\"门下侍中\"李成桂。
不过与城中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意气风发\"所不同,此刻的李成桂正脸色铁青的,与麾下死忠幕僚在府中议事。
...
...
\"明国的大军,在北平又打赢了?\"
年近六旬的高丽权臣李成桂虎背熊腰,沙哑的声音如金属般粗粒,举手投足间满是武将的气势,凌厉的眼神压得周遭的心腹幕僚均是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颅,不敢与其对视。
\"回侍中的话,\"半晌,一名身材有些肥胖的官员缓缓起身,迎着头皮回应道:\"明国领兵之人乃是老将王弼,又有燕王朱棣,曹国公李景隆为辅,击溃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北元太师也在情理之中。\"
尽管元朝皇室早已\"北狩\"草原,他们高丽也在前几年\"弃元投明\",重新奉大明为正朔,但背地里仍与北元皇室有所往来,自是能够知晓这北平都司的战况。
\"哼,这些蒙古鞑子早已是昨日黄花,不负昔日之荣光,本官自是不会替他们感到惋惜。\"
\"本官在乎的,是大明的态度!\"
不耐烦的拍了拍身前的桌案,身材魁梧的李成桂满是有些凝重的嚷嚷道,脑海中不由自主回想起刚刚那明国使者,居高临下的模样。
那几个其貌不扬的文官,不过是明国正七品的御史言官罢了,但他李成桂却是这高丽王朝,统领一切军政大权的\"门下侍中\",并且随时可以将高丽王室\"取而代之\",身份贵不可言。
但即便如此,他也要规规矩矩的跪倒在那明国使者的面前,聆听明国皇帝朱元璋对他的\"训斥\"!
原因无他,那几名明国使者乃是代表大明皇帝而来;而他李成桂纵使权势滔天,但也只是高丽的臣子罢了。
可高丽王室又早已奉大明为正朔,他若是想要将高丽\"取而代之\",又必须要得到大明的承认,否则自己便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还请侍中宽心,或许明国皇帝只是爱屋及乌,这才派人前来问罪..\"迟疑少许之后,刚刚说话的文官便是再度开口,晦暗不定的目光中也夹杂着一抹狐疑。
他叫赵胖,早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便作为\"高丽使臣\",前往大明觐见,此后便长期作为高丽王朝和大明之间交流往来的\"枢纽\",深受李成桂的信任。
正因如此,相比较身旁大气也不敢喘的袍泽们,他更加清楚明国皇室内部的情况,也知晓大明皇帝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给予何等的重视。
或许正是给予此等原因,那大明皇帝朱元璋方才不满,他们高丽王朝没有第一时间派遣朝臣,吊唁同样因病而逝的\"太子妃\"吕氏,继而派人前来兴师问罪。
\"哼,简直是无稽之谈..\"
\"我高丽离那明国京师足有数千里之遥,本官如何能够知晓那太子妃吕氏突然病逝?\"闻言,李成桂便是不满的嚷嚷起来,但眼眸深处的凝重和戒备之色,却是渐渐消散。
或许此事真的像眼前的心腹所说一样,明国皇帝突然派遣使臣向他\"问罪\",仅仅是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传我的令,即刻派遣使团赶赴明国京师吊唁。\"发了一顿牢骚过后,大权在握的李成桂便是毫不犹豫的朝着眼前的心腹们吩咐道。
虽说自信凭借着手中的权利,能够顺理成章的逼迫那早已如同傀儡的高丽国君\"禅让\",并保障权利的和平过渡,但大明的态度依旧至关重要,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毕竟早在洪武二十三年,便有几名忠于高丽王朝的\"死忠\",借着前往大明\"恭贺\"新年的由头,向大明皇帝朱元璋弹劾他\"独领权纲\",并且抨击他仕途篡国夺权的野心。
迄今为止,这几名官员还待在明国的鸿胪寺,受到明国皇帝的庇佑。
\"还请侍中放心,下官已是安排妥当了。\"迫不及待的点了点头之后,常年作为高丽使臣的赵胖便起身回禀道,神色颇为兴奋。
为了能够让李成桂顺理成章的\"篡权夺国\",他这两年可是没少在大明京师\"慷慨激昂\",抨击高丽王室昏庸无愧,国民苦不堪言,并着重强调李成桂对于大明的敬畏之心。
现如今,他只需要等到眼前的李成桂接受\"禅让\",改朝换代,便可凭借着无人能够比拟的\"从龙之功\",成为这新朝的开国重臣。
\"嗯,你办事,我放心。\"
欣慰的点了点头之后,李成桂又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一众身材魁梧的武将,眼神冰冷的吩咐道:\"这段时日,尔等要尽快扩张疆域,最好是能够将那些女真人尽数赶到鸭绿江和图们江对岸。\"
\"否则一旦改朝换代,便不好随便动兵了。\"
如今他虽是大权在握,但名义上依旧是\"高丽\"的臣子,即便大明不满麾下军将们在边疆扩张疆域的行为,也可尽数推到高丽王室的头上。
但等到他\"改朝换代\"之后,却是不好贸然与大明发生摩擦了。
\"侍中放心,末将等已是下令,要求麾下儿郎们务必赶在七月前,将那些女真鞑子尽数赶到江畔对岸。\"
少许的沉默过后,人满为患的官厅中便是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呼喝声,随即便是一阵放荡戏谑的狞笑声响起。
依着他们的计划,这七月便是彻底\"推翻\"高丽王朝,拥立李成桂为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