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点头赞许:\"正是此意。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你们此行不仅是监督,更是学习和交流。\"
教育改革的路并不平坦。随着明德学堂在各地陆续建立,一些阻力也随之显现。在江南某府,地方士绅公开抵制明德学堂的建设,认为实学教育有悖儒家传统。
得知此事,朱雄英并未动怒,而是专门召见了各地学政,耐心解释自己的教育理念:\"经学教人做人,实学教人做事,二者缺一不可。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正是强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吗?\"
他引经据典,论证经学与实学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强调:\"大明要强盛,既需要品德高尚的君子,也需要掌握实用技能的能工巧匠。明德学堂正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政们听完,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回到各地后,他们积极向当地士绅宣传皇帝的教育理念,化解了不少阻力。
与此同时,朱雄英还亲自为《明德学堂教则》作序,阐述教育理念:\"国以才立,才由学成。取法古今,不拘一隅。经学为体,实学为用,体用并重,方能成才。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心智,而非灌输死知识。老师当因材施教,学生当博学笃行。\"
这篇序言被抄写成册,发往全国各地学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方针。
教育改革最具创新性的一项,是在南京创办\"四海学堂\"。这所特殊的学堂专门招收来自各国的学生和使节子弟,教授汉语、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学习各国语言和风俗。学堂还选派优秀学生跟随使团或商队出国学习,汲取域外智慧。
开学典礼上,朱雄英亲临致辞:\"大明虽强大,但不能闭关自守。天下之大,学无止境。各国各有所长,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兼收并蓄。你们在这里学习交流,既是文化使者,也是友谊的桥梁。\"
四海学堂很快成为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来自波斯、阿拉伯、南洋诸国的学生与大明学子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经常可以看到肤色各异的年轻人在一起热烈讨论问题,场面蔚为壮观。
教育改革推行一年后,王守仁带领教育巡视组完成了全国视察,回京向皇帝汇报。
\"陛下,明德学堂的建设已取得显着成效。\"王守仁汇报道,\"全国已建成学堂三百余所,招收学生数万人。其中不少是贫寒子弟,他们勤奋好学,珍惜机会,进步很快。\"
朱雄英欣慰地点点头:\"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一个有志向的人,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王守仁继续道:\"臣在视察中发现,各地学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了灵活调整。如南方学堂注重水利和种植技术,北方则侧重畜牧和防寒知识,沿海地区则加强了航海和贸易课程。\"
\"很好,这正是因地制宜。\"朱雄英赞许道,\"还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
王守仁略显兴奋:\"有一件事令臣印象深刻。在浙江一处学堂,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一种改良版水车,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灌溉效率。当地官员告诉臣,明德学堂的学生不仅能协助处理政务,还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对地方发展助益良多。\"
朱雄英听后龙颜大悦:\"这正是我们推行实学教育的目的啊!知识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造福百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国识字率显着提高,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一些地方官员惊喜地发现,有了明德学堂的支持,地方治理变得更加顺畅,百姓也更加开明进取。
一次朝会上,礼部尚书汇报了一项可喜的变化:\"陛下,据统计,自明德学堂设立以来,全国讼案数量减少了近两成。这主要是因为民众识字率提高,能够理解法律条文,减少了因误解引发的纠纷。\"
朱雄英深感欣慰:\"教育的力量,果然超乎想象。继续推进,朕希望有朝一日,我大明的每个百姓都能认字读书,明理懂法。\"
教育改革两年后,朱雄英又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扩大女子教育。他下令在明德学堂内设立女子班,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家政技能,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
\"女子教育兴则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则国家昌盛。\"朱雄英在诏书中这样写道,\"况且,我大明不乏才女巾帼,何必拘泥于旧俗,埋没人才?\"
这一决定在保守派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朱雄英坚持己见。他在与大臣讨论时指出:\"你们想想,若母亲有知识,教导子女时岂不更加得心应手?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便是母亲,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女子教育何尝不是国家大事?\"
这番话让许多大臣沉默不语,深思良久。
明仁宗三年,全国明德学堂已超过五百所,在校学生近十万人。朱雄英在奉天殿接见了一批明德学堂的优秀学生,其中既有来自官宦之家的子弟,也有农家和匠人的孩子。
\"你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的,朕为你们感到骄傲。\"朱雄英勉励道,\"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成后为国家和百姓服务,不负时代所托。\"
一位来自山东农家的学生鼓起勇气问道:\"陛下,我在学堂学到了许多农业知识,想回乡改良家乡的耕作方式,不知是否妥当?\"
朱雄英欣然答道:\"非常好!学以致用,正是教育的真谛。朕希望看到更多像你这样的人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夜深人静时,朱雄英独自在宫中批阅奏章,不时停下来看一看窗外的星空。他知道,教育的成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积累。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大明的未来必将因这场教育变革而更加光明。
\"兴教育才能兴国家。\"朱雄英轻声自语,\"这是一项百年大计,需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