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三
委重任以靖边,寄厚望于贤才——《送张说巡边》赏析
送张说巡边
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
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
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
宝一作瑶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
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
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云台先着美,今日更贻芳。
唐玄宗的《送张说巡边》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饱含政治深意与殷切期望的佳作。此诗专为送别宰相张说巡边而作,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唐的政治抱负与军事战略,还深刻表达了对张说的高度赞誉、充分信任和殷切嘱托,字里行间满是君主对臣子的倚重以及对边疆安定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宏大而深沉的历史画面。
首联:心怀远略,志在御边
“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诗歌开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从容沉稳、心怀天下的君主形象。“端拱复垂裳”巧妙化用《尚书·武成》中“垂拱而天下治”的典故,生动展现出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大唐呈现出的太平盛世景象。君主安坐朝堂,仪态端庄,仿佛只需轻轻抬手,便能掌控天下大局,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然而,这看似闲适的表象下,唐玄宗内心却始终牵挂着远方边疆的安危。“长怀御远方”直抒胸臆,将他对边疆稳定的深切忧虑与强烈责任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份忧虑,如同高悬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边疆的重要性,也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宏大的情感基调,凸显出守护边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
颔联:文治武功,靖边方略
“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此联以凝练的语言,深刻阐明了大唐治理边疆的独特方略,彰显出文治与武功并重的智慧。“股肱”一词,形象地将朝廷重臣比作君主的得力臂膀,他们肩负着向边疆地区宣扬国家教义的重任。这些教义,蕴含着大唐的文化精髓、道德规范以及政治理念,通过重臣们的传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边疆的土地,促进边疆地区对大唐的文化认同、政治归附,使边疆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唐的统治。然而,仅仅依靠文治显然不够,“戈剑靖要荒”表明,在面对边疆的叛乱与侵扰时,大唐也绝不手软。寒光闪闪的戈剑,是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安宁的有力武器,必要时,大唐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平定边疆的动荡,确保边疆的稳定与和平。这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唐朝恩威并施的治边理念,也暗示了张说此次巡边,肩负着宣扬教化与军事威慑的双重艰巨使命 。
颈联:命将巡边,雄图既定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这两句诗直截了当地指出,唐玄宗派遣将领张说前往边疆安抚,而这一决策绝非草率为之,而是出自朝廷的深谋远虑,是精心策划的宏伟谋略。“命将绥边服”,“命将”体现出君主决策的果断与权威,“绥”字则精准地表达了朝廷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安抚边疆的初衷,展现出对边疆问题的重视以及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雄图出庙堂”,“庙堂”指代朝廷,强调此次行动是朝廷众多谋臣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是从国家整体战略高度出发的长远规划。这一决策,既体现了大唐对边疆事务的强大把控能力,也彰显了朝廷在制定政策时的审慎与智慧 。
颈联:重臣出征,阵容显赫
“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三台”“八座”在古代均指代朝廷的重要官员,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指张说。“三台入武帐”,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出张说这位原本活跃于朝廷中枢、处理政务的重臣,毅然走进军事营帐,完成了从文职到武职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凸显了张说能力的全面性与多面性,更体现出朝廷对他的高度信任,相信他能够在军事领域同样发挥出色。“八座起文昌”,文昌殿在古代是文职官员办公的重要场所,张说从这里出发,踏上巡边之路,再次强调了他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展现出此次出征的阵容之豪华、声势之浩大,整个朝廷都在关注着张说的此次行动,彰显出朝廷对此次巡边任务的极度重视 。
颈联:贤才辅国,功绩卓着
“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诗人在此巧妙运用典故,以历史上的贤才辅佐君主的故事来类比张说对大唐的辅佐之功。“宝胄匡韩主”,或许指的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后裔,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韩王成就一番事业;“华宗辅汉王”则是指汉朝的宗室成员,他们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汉朝的繁荣稳定立下赫赫战功。诗人将张说比作这些历史上的贤才,一方面赞扬他出身名门,拥有高贵的血统和深厚的家族底蕴;另一方面,更是高度肯定他卓越的才能和对大唐的忠诚,相信他能够像先辈一样,为大唐的稳定与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
颈联:才学出众,无人能及
“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茂先”是西晋时期以博学多闻着称的张华,他学识渊博,对各种事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平子”则是东汉时期才华横溢的张衡,其文章写得精妙绝伦,流传千古。然而,在诗人眼中,与张说相比,张华会因自己的博物而自愧不如,张衡也会因自己的文章而略显逊色。这一对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夸赞张说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文学素养方面,都达到了出类拔萃的境界。这种夸张的赞美,不仅突出了张说的非凡才能,更为他此次巡边增添了一份智慧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
颈联:尽忠职守,御敌靖边
“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这两句诗饱含着唐玄宗对张说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在边疆地区竭尽全力,尽忠职守,成为朝廷在边疆的有力支柱。“尽节恢时佐”,强调张说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当下的朝廷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辅佐,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推动边疆事务的顺利开展。“输诚御寇场”则着重突出在抵御外敌的战场上,张说要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忠诚和热血,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扞卫国家的边疆安全,守护大唐的每一寸土地 。
颈联:三军出征,气势磅礴
“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这一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出征画面。“三军临朔野”,浩浩荡荡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迅速抵达北方的原野。“三军”指代全军,象征着大唐军队的强大阵容和无坚不摧的力量;“朔野”点明了边疆地区,那里是战火纷飞的前沿,也是守护国家的第一道防线。军队的到来,仿佛给这片土地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心生敬畏。“驷马即戎行”,张说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地带领军队踏上征程。“驷马”在古代象征着身份的尊贵和行动的迅速,张说骑着这样的骏马,不仅展现出将领的威严与自信,更体现出出征的果断与决绝,他将带领着这支军队,向着未知的挑战勇往直前 。
颈联:军威远扬,荣耀洛阳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前半句“鼓吹威夷狄”,描绘出军队行进时,激昂的鼓乐声震彻云霄,仿佛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边疆的夷狄闻风丧胆。“鼓吹”作为军中的重要乐器,其声音不仅能够鼓舞士兵的士气,更能在战场上对敌人产生强大的威慑作用,展现出大唐军队的强大军威和不可侵犯的气势。“旌轩溢洛阳”,则将镜头拉回到洛阳城中。张说出征时,洛阳城内旌旗飘扬,车驾众多,热闹非凡。洛阳作为唐朝的重要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样的场景充分彰显出此次出征备受瞩目,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体现出朝廷和百姓对此次巡边行动的大力支持与殷切期盼 。
尾联:功绩昭着,青史留名
“云台先着美,今日更贻芳。”“云台”在东汉时期是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云台阁,阁中绘有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这些功臣为东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事迹和美名流传千古。这里,诗人借“云台”指代张说此前已经立下的赫赫战功,他的声名早已远扬,就如同云台中的功臣一样,为世人所敬仰。“今日更贻芳”则进一步表达出对张说此次巡边的强烈期待,希望他此次能够在边疆建立更大的功勋,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自己的功绩簿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美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
整体赏析:君臣同心的靖边颂歌
政治意图鲜明
全诗紧紧围绕送张说巡边这一主题展开,清晰且全面地展现出大唐的边疆战略和用人策略。从对边疆重要性的强调,到恩威并施的治边理念,再到对张说的精心任命和深切期望,无一不体现出唐玄宗对边疆安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张说的充分信任,深刻体现出君主对国家治理和边疆安全的深刻思考与长远规划 。
情感真挚恳切
诗中既有对张说才能和功绩的高度赞扬,从出身名门到才学出众,从过往功绩到全面能力,无一不给予充分肯定;又有对他此次巡边的殷切期待,希望他在边疆尽忠职守、建立功勋。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生动展现出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信任,以及君主对臣子的倚重,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唐玄宗对张说的厚望 。
艺术手法多样
诗人巧妙运用典故、对比、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如“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的典故,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张说的家世背景和辅佐之功;“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张说的才学出众;“鼓吹威夷狄”的夸张,有力地彰显了大唐军队的强大军威。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