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诗之十一
唐享昊天乐第十
祭天仪轨中的虔诚与敬畏——《唐享昊天乐·第十》赏析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神灵的尊崇、对福祉的祈愿以及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唐享昊天乐·第十》便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为祭祀昊天上帝精心创作的祭祀乐章,它以庄重的笔触、严谨的结构,生动展现了一场肃穆而神圣的祭祀大典。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诗的开篇,“肃肃”一词如同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将祭祀典礼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在祭祀现场,人们身着华服,神色凝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邕邕”则生动描绘出礼仪进行时和谐有序的状态,祭祀的流程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展开,从祭品的摆放、祭祀者的站位到仪式的先后顺序,都遵循着严格的规范,彰显出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神灵的高度尊重,为整个祭祀场景营造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仿佛让人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庄重的祭祀仪式。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此联聚焦于祭祀的关键环节和完整流程。“三献”作为祭祀中极为重要的三次献祭仪式,从初献的庄重开场,到亚献的深入表达敬意,再到终献的圆满结束,每一次献祭都饱含着祭祀者的深情与敬畏,承载着对神灵的尊崇与祈愿。“九成”则指代祭祀乐章的九章,当这九章乐章依次奏响,悠扬的旋律回荡在祭祀场的上空,仿佛是与神灵沟通的语言,将人们的心意传递给上天。随着“三献”的完成和“九成”乐章的终结,这场祭祀仪式达到了最高规格,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表达了最诚挚的敬意,完成了一次心灵与神灵的对话,展现出祭祀仪式的完整与圆满,凸显出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对神灵的虔诚。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画面切换至祭祀结束之时。“俎”,作为祭祀用的重要礼器,承载着各种祭品,它们是人们献给神灵的物质象征。而此时,祭祀仪式已然结束,人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将俎上的祭品撤去。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收拾物品,而是象征着将对神灵的敬意从具体的物质祭品,转化为内心深处那份永恒的真诚。当祭品被撤下,礼器被收起,留下的是祭祀者们内心深处对神灵的无限敬意和纯粹的信仰,强调了祭祀的真正核心并非外在的形式和祭品,而是内心的虔诚,展现出古人对祭祀本质的深刻理解。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这两句诗对整个祭祀过程进行了高度总结。“或升或降”形象地描绘出祭祀仪式中升降礼节的动态画面,祭祀者们在祭坛前,按照既定的礼仪规范,或缓缓升起身体向神灵致敬,或恭敬地俯身表达谦卑,这些动作的起伏之间,蕴含着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惟诚惟质”则进一步强调了祭祀的精神内涵,无论是仪式中的哪一个环节,无论是动作还是心意,都必须保持真诚与质朴。真诚是对神灵的尊重,质朴是对祭祀本质的坚守,只有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才能真正与神灵沟通,达到祭祀的目的,体现出古人对祭祀仪式庄重态度和对纯洁仪式感的执着追求。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通过对祭祀仪式各个环节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严谨与精细。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祭祀现场的庄重场景,更让我们深入理解了祭祀仪式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内心的虔诚与敬意。武则天作为这首诗的创作者,通过这首祭祀乐章,充分表达了她对天地神灵的崇敬,同时也彰显了她作为一位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素养。在那个时代,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手段和文化传承,武则天借助这首诗,向天下展示了国家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成为研究唐代祭祀文化和武则天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