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诗之二十五
唐大飨拜洛乐章一
武则天的《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是一首意义深远的四言诗,字里行间满溢着她对祖先的无限崇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同时也清晰地彰显出她治理国家的坚定理念与非凡决心。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诗境,逐联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再从整体上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重要的历史价值。
昭和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成先旨,明台毕功。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逐联及整体赏析
首联:“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诗章伊始,武则天以一种高瞻远瞩、气势磅礴的笔触,将视野拓展至浩瀚苍穹与悠久历史。“九玄眷命”,“九玄”寓意着九天之上,那是神灵栖息的神秘所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力量 。“眷命”即眷顾并赐予使命,武则天借此表明自己的统治乃受天命所托,是神灵对她的信任与赋予,这种天命神授的说法,在古代社会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为她的统治奠定了神圣的基础 。“三圣基隆”,“三圣”通常指代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他们三位在唐朝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奠定了国家的基本框架;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威名远扬;李治延续先辈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基隆”表示根基稳固且繁荣,强调了三位圣贤为唐朝打下的坚实基础,让国家得以蓬勃发展 。武则天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同时也流露出她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对国家辉煌基业的自豪之感 。
颔联:“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此联的视角从历史的溯源转向当下的作为,进一步阐述武则天对先辈遗志的传承以及国家建设的成果。“奉成先旨”,武则天深知先辈们的遗愿与期望,她以继承先辈的事业为己任,将先辈们未竟的理想付诸实践 。无论是政治改革、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她都秉持着先辈们的理念,努力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明台毕功”,“明台”即明堂,在古代,明堂是天子举行祭祀、朝会、庆赏等大典的重要场所,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尊严 。“毕功”表示工程竣工,武则天成功地完成了明堂的建造,这一宏伟建筑的落成,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她对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这两句诗体现了武则天对先辈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彰显出她对国家治理的自信,表明她有能力继承先辈的事业,将国家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
颈联:“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诗歌的笔触在这一联中聚焦于祭祀这一庄重的仪式,通过祭祀来抒发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宗祀展敬”,在宗庙之中,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是对祖先的缅怀与追思 。祭祀时,祭品丰盛,礼仪规范,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敬重 。“冀表深衷”,武则天希望通过这场祭祀,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她对祖先的感恩、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都在这祭祀的香火与叩拜中得以体现 。这不仅展现了她对祖先的怀念之情,更凸显出她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尊重,深知祭祀在维系家族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
尾联:“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在诗的结尾,武则天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永昌帝业”,她衷心地期望唐朝的帝业能够永远繁荣昌盛,历久弥新 。这不仅是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对唐朝文化传承、民族延续的美好祝愿 。“式播淳风”,“淳风”指的是淳朴、良好的社会风气 。武则天希望通过自己的治理,让这种良好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这一愿景体现了她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即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国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
整体赏析
通览全诗,《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宛如一首气势恢宏的颂歌,通过对天命神授的宣扬、对先辈功绩的追述、对祭祀仪式的描绘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出武则天对国家治理的坚定自信和对祖先的无比崇敬 。诗中巧妙运用“九玄”“三圣”“明台”等丰富的意象,融入古代的天命观、祖先崇拜以及礼仪文化等诸多典故,使诗句内涵丰富,韵味无穷 。语言简洁凝练,却字字饱含深情,每一句都仿佛是从诗人心底流淌而出的真挚情感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首诗不仅是一篇祭祀祖先的华丽辞章,更是武则天作为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理念的独特表达 。它深刻地反映出她对礼仪制度的高度重视,认为礼仪是国家秩序的基石,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才能凝聚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同时,也为后世了解武则天的治国思想和唐朝的社会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和历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