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衍诗之六
句
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北梦琐言》云:衍俘入秦,至剑阁,阅山水之美作,时人笑之。
孟衍诗中的心路:朝堂与山水间的徘徊
在五代十国那风云变幻、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乱世,后蜀后主孟衍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与无奈。“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这短短十字,宛如一把钥匙,解锁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密码,让我们得以一窥他在权力漩涡与自然宁静之间的挣扎与向往。
不缘朝阙去
? 含义:诗句伊始,孟衍便抛出一个假设,“不缘朝阙去”。这里的“朝阙”,即帝王所居的宫殿,是封建王朝权力的核心象征,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也意味着无数的繁文缛节、权力斗争以及身不由己的责任与束缚。孟衍身为后蜀后主,长期身处朝堂中心,想必对这一切有着切肤之痛。此句以一种直白且略带无奈的口吻,表明若不是为了前往朝堂拜见帝王,履行作为君主的职责,他或许不会陷入这充满纷争与压抑的朝堂生活之中。
? 赏析:孟衍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对朝堂生活的复杂情绪,厌倦与无奈交织其中。“不缘”二字,语气决绝,将他内心深处对朝堂的抵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朝堂之上充斥着权谋算计、勾心斗角,孟衍虽贵为君主,却也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这句诗不仅是他对当下处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自己过往被权力裹挟生活的一种反思。同时,此句也为下一句情感的转折埋下了伏笔,让读者不禁好奇,若不是被朝堂所累,他又会向往怎样的生活呢?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读者继续探究的欲望。
好此结茅庐
? 含义:紧接着上句的假设,孟衍给出了自己内心的答案——“好此结茅庐”。“好”字在这里读音为“hào”,意为喜爱,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出他对眼前山水景色的钟情。“结茅庐”则是一种极为形象的表述,描绘出他渴望在这片山水之间搭建一座简陋的茅屋,从此过上远离朝堂纷扰、回归自然的隐居生活。在那间小小的茅庐里,他可以与山水为邻,与清风明月作伴,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
? 赏析:这一句与上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充满束缚与纷争的朝堂,一个是自由宁静的山水田园,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出孟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是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在经历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权力倾轧之后,他愈发渴望摆脱这些世俗的枷锁,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结茅庐”这一行为,象征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茅屋,却承载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期许。这短短五个字,将孟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对自由的那份执着与坚定。
整体赏析
孟衍的这两句诗,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语言风格来看,简洁直白是其最大的特点,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他内心复杂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假设与对比,将朝堂生活的无奈与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句的情感表达更加有力,富有感染力。
从创作背景来看,孟衍被俘后的特殊经历,无疑为这两句诗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曾经身为一国之君,如今却沦为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面对剑门关的壮丽山水,他触景生情,心中的感慨与向往如潮水般涌来,于是便有了这两句直抵人心的诗句。这两句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乱世中对和平、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总体而言,“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孟衍在困境中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光辉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