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玉下意识看向大屏幕,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
这不仅关系到最后的舞台表现,更决定着——他是否能如愿和里奥分到同一组。
身旁的小狗似乎感应到他的想法,悄悄往他这边挪了挪,两人的肩膀几乎相贴。
曲清欢红唇轻启:“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成团夜的曲目会是什么样子…”
影音室里除了设备运行的沙沙声,已经十分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谢青玉感觉到里奥的手指悄悄勾住了他的衣角,他不动声色地往那边靠了靠,算是无声的回应。
在节目组正式揭晓曲目前的那一刻,整个现场都笼罩在一种微妙的期待氛围中。
所有人心底其实都暗自揣测过,究竟会偏向怎样的风格呢?
毕竟,除了出道曲本身,成团夜的表演曲目往往如同一面镜子,隐约映照出这个即将面世的新生团体未来发展方向。
而出道曲更是重中之重,它如同一块基石,奠定了整个团队的基调。
虽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同样的至关重要。
大屏幕亮了起来,不过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节目组并没有直接播放曲目。
而是在屏幕中央划出了一道鲜明的分频线,将画面一分为二。
两侧同时展开截然不同的意象。
一边是自裂缝中顽强钻出的嫩绿新芽,充满破土而生的生命力。
另一边则是幽暗深海中悬浮的莹莹骸骨,神秘而诡谲,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某种未解的故事。
背景音乐恢弘而震撼,层层递进的旋律让人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然而,比起音乐本身,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段动画的寓意——它究竟与即将表演的曲目有何关联?
座位席中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有好几位选手在交头接耳,试图解读这抽象画面背后的含义。
谢青玉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迅速闪过几种可能性。
他接触过不少偶像团体,对行业内的运营模式也算了解,此刻心中已隐隐有了判断。
节目组拿出的这两首歌,恐怕都是概念曲。难道他们打算打造一个概念团?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谢青玉的眉头便不自觉地轻微蹙起。
他能这么快反应过来,是因为在原来的世界,他所在的团体NoVA—x正是一个典型的概念团。
但NoVA—x的情况与选秀团截然不同,他们是公司经过长期系统培训推出的正规团体。
成员风格统一,能力也按照既定概念定向培养,配合度极高。
更重要的是,公司全程把控发展路线,概念从练习生时期便贯穿始终,粉丝基础稳固,对团体设定的接受度也极强。
而选秀团走概念路线?
谢青玉心底升起一丝不妙的预感。
选秀团的诞生本就是速成模式,成员来自不同背景,风格各异,短时间内很难统一调性,强行执行概念只会导致割裂感。
更何况,运营权虽被合同限制集中于选秀节目背后的制作公司、平台,但各选手自家公司并非没有参与权。
这样下来协调成本高昂,任何决策都可能因利益冲突而变形。
粉丝更是因个人偏好聚集,对团体概念的认同度天然偏低。
加上限定团的短暂生命周期,概念根本来不及深入沉淀,最终很可能沦为一场徒劳的折腾。
想到这里,谢青玉轻轻叹了口气。
说得直白些,他感觉《星梦之路》背后的运营公司似乎正在往一条死胡同里钻。
野心固然可贵,但若脱离现实,再华丽的概念也可能变成一场空中楼阁般的幻梦。
然而,曲目本身仍未正式揭晓,谢青玉对团队未来方向的猜测也仅仅停留在直觉层面。
或许是他多虑了?
况且,这仅仅是成团夜的表演曲目,未必能完全代表后续的规划。
真正的关键,还得看节目组为这个新团体准备的出道曲。
但如果出道曲依然在玩概念,那他的猜测恐怕就真的八九不离十了。
不过……谢青玉定了定神,将纷杂的思绪重新拉回眼前的大屏幕。
无论是不是概念团,曲好可破——只要作品本身足够出色,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毕竟,再华丽的包装,最终还是要靠音乐本身说话。
就在此时,屏幕上的两幅画面开始互相挤压、交融,最终化作缭绕的黑白烟雾。
烟雾之中,两行文字缓缓浮现——白色那侧写着「生之章·生的逆旅」,黑色那侧则标注着「死之章·死的重构」。
还未等选手们消化这一信息,白色烟雾骤然扩散,占据了大半个屏幕。
随后,曲目名称终于清晰显现—— 《在裂缝里种光》。
从歌名来看,《在裂缝里种光》确实带着一股抒情曲的气质。
在成团夜这样的高燃舞台上表演抒情曲,倒也不是不行,至于效果嘛……只能说仁者见仁。
毕竟是在选秀总决赛这种直播场合,不给观众们现场跳一个多少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节目组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这首歌虽然带着文艺气息的标题,但骨子里却是一首纯正的男团表演曲。
——该有的舞蹈编排、视觉冲击、情绪爆发点,一样都没少。
前奏以一段空灵的民谣吟唱切入,谢青玉闭上眼睛,仔细捕捉着音乐的细节。
轻柔的吉他泛音缓缓铺陈,配合着环境采样,那是风掠过废墟的沙沙声,仿佛在寂静的荒芜中埋藏着一线生机。
进入主歌部分后,后摇滚的编曲风格逐渐显露,从静谧的吉他分解和弦开始层层推进,直至弦乐与失真吉他的宏大交织。
歌词以“种子”“光”“土壤”等意象,勾勒出生命在绝境中的倔强抗争。
音乐上的情绪递进,恰好象征着生命从蛰伏到迸发的全过程。
而中间的齐舞段落,则是整首歌的高光覆盖点。
舞蹈编排不仅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更与音乐的情绪起伏形成共振,带给观看的人一种奇妙的‘共频感’。
谢青玉粗略扫了一眼舞者人数,10人左右的规模意味着很可能只有两首表演曲目,20名选手会被分成两支中大型队伍进行展示。
平心而论,这首歌的质量已经相当出色,现场多数选手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但对谢青玉来说,它总让他联想到二公时创作组的《万物自然》。
两者在曲风立意上确有相似之处,却没能带给他当初那种全身心沉浸的震撼感。
当然,这或许只是因为他对节目组的期待值太高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裂缝里种光》依然是一首优秀的作品,而且相比《万物自然》,它的表演形式显然更贴合男团的定位。
既保留了深度的内核,又兼顾了团体舞台的观赏性,和《万物自然》歌剧式的表演形式截然不同。
当第一首曲目的余韵渐渐消散,屏幕上的白色烟雾开始流转、沉淀,最终化作一团浓郁的墨色。
随后,第二首曲目的名字缓缓浮现—— 《直到深海忘记我的名字》
这个歌名……嗯,说实话,和前一首同个妈生出来的,就那种要死不死的调调~
但此刻,已经没人会再单纯通过名字去揣测曲风了。
毕竟上一首《在裂缝里种光》看似抒情,实则是首层次丰富的表演曲目。
而这一次,音乐甫一响起,便瞬间将所有人拉入一片幽暗的深海。
这是首暗潮(darkwave)与氛围电子的融合之作。
冰冷而深邃的合成器音色铺陈出广袤的压抑感,脉冲般的节拍如同深海之下的心跳,而隐约回荡的深海回声采样。
则像某种远古的呼唤,让人血液渐冷,却又在寂静中暗藏爆发的伏笔。
Intro部分以深海声呐的脉冲音效切入,缓慢延展的电子氛围如同无形的潮水,一层层漫过听众的感官。
谢青玉顿感耳目一新,背部微微坐直了一些,静待接下来的歌词部分。
这个前调,很对他的胃口。
如果后续不崩盘,他几乎可以确定自己会更倾向这首曲目。
而当歌词部分真正降临的那一刻,他心中最后一丝犹疑也彻底消散。
这首曲目的歌词以“深海”“骨骼”“微生物”等意象,探讨死亡是否真的意味着终结。
消逝的肉体被微生物分解,沉入深海的骨骼逐渐被遗忘,但某种存在或许仍在寂静中延续。
音乐冰冷而深邃,像一场缓慢而庄严的沉没仪式,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叩击灵魂的最深处。
如果说《在裂缝里种光》带来的是毛孔舒张般的共频共振,那么《直到深海忘记我的名字》引发的,则是灵魂最深处的战栗。
——它不追求瞬间的爆发,而是用绵长的寒意侵蚀每一寸感知,最终让人溺毙在那片无光的深海里。
确实,单独拆开来看,或许会让人觉得某一首曲目的风格稍显单一。
但当《在裂缝里种光》与《直到深海忘记我的名字》作为组合曲目共同呈现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完全颠覆了谢青玉最初的判断。
那种与《万物自然》似有若无的既视感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战栗的完整美学体系。
这两首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裂缝里种光》是破土而出的生命,用后摇滚的磅礴推进诠释‘生’的倔强。
《直到深海忘记我的名字》则是沉没中的永恒,以暗潮电子的冰冷深邃探讨‘死’的转化。
但它们绝非简单的对立——当生与死的意象在概念上交织,反而形成了更宏大的叙事:冲破生死界限的束缚。
一个向上生长,一个向下沉沦,却在某个不可见的维度达成了诡异的和谐。
就像万向轮般,无论转向哪个角度,最终都回归到同一个核心:在毁灭中寻找重生,在消亡中见证永恒!!!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看似抽象的概念竟与男团表演形式完美融合:
《在裂缝里种光》的齐舞段落如同集体生命的迸发。
《直到深海忘记我的名字》的编舞则化身为深海中的暗流涌动。
舞台设计必然会将这种对立统一视觉化,或是新芽从骸骨中钻出,或是光粒在深海中重新聚合。
这种“1+1>2”的效果,已经远超普通选秀曲目的范畴,甚至带着些实验性艺术团体的先锋感。
谢青玉的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轻敲。
他突然意识到,节目组或许不是在钻死胡同,而是在尝试某种前所未有的破局方式。
用极致的概念性来弥补选秀团在风格统一性上的先天不足,这次成团夜的新篇章曲目就可以算得上试水之作。
如果成功,这可能会成为内娱选秀史上最大胆的一次成团企划。
当然,风险同样巨大。
但此刻,看着周围选手们被音乐震撼到发亮的眼睛,他隐约觉得——这场豪赌,说不定真能开出惊人的奖盘。
谢青玉轻轻呼出一口气,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敲击着残留的节奏。
两首歌,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方向,却同样令人难以抉择。
而现在,他只需要等待,等待节目组揭晓,这两首歌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决定他们接下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