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剑拔弩张的战前时刻,一辆造型独特、构造精巧的指挥车,由四匹膘肥体壮的骏马奋力拉拽,缓缓出现在官兵阵地后方中间偏后的指挥位置。
这辆指挥车堪称专为复杂多变的战场局势量身定制的瑰宝。车身高达三丈有余,底部以坚实厚重的铁木为基,确保在移动过程中稳如磐石。四周皆用厚实的榆木板严密遮挡,木板厚达三寸,足以抵御敌军强弓硬弩射出的箭矢,为车内之人提供可靠防护。
此车由李明为此次作战殚精竭虑设计而成,采用可拆卸的精妙设计。行军途中,它能拆解成几个便于搬运的部分,减轻运输负担,方便随军辗转各地。抵达战场后,经验丰富的工匠与士兵们能迅速将其组装,使其成为战场上的指挥中枢。
车内空间布置紧凑合理,一张简易桌子上摆放着精心制作的战场沙盘,详细标注着地形、双方阵营位置等关键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指挥车外表朴实无华,仅在表面上了一层油漆,并无精美的纹饰与雕刻,一切设计皆以实用为导向。
其实这种指挥车在历史上是有很多的,不过到了明末士兵连饭都吃不饱,随时可能崩溃逃命,坐在高高的指挥车上上下不便,很可能手下都跑光了,自己还在半空爬梯子,被敌人俘虏可救悲催了。所以,将领们现在的普遍做法是骑在马上指挥,便于带着家丁逃跑!
当指挥车到达指定位置后,为进一步增加其稳定性,李明部数名士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几根粗壮的圆木,牢牢地竖在指挥车四周,紧紧抵住指挥车的外壁,如同给这座临时的“指挥楼”撑起了有力的支柱。这些圆木深深地插入地下,坚实稳固,即便是敌方发射的小型小口径炮弹袭来,如果距离远些也大概率能抵挡住,最起码更不至于被一炮砸塌,为钱守庸在车内从容指挥提供了可靠保障。
钱守庸在卫兵的小心护卫下,来到指挥车旁,寻思着要爬梯子登上高高的指挥车,心中也有点发怵,但下面上万将士瞅着呢,老钱丢不起这人,他一咬牙沿着一侧特制的木梯,小心翼翼地攀登上了这辆指挥车。登上指挥车最高处的指挥塔,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透过了望口望去,只见李明的部队士气高昂,装备齐整,阵列排布得整齐有序,士兵们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出对战斗的渴望与自信,仿佛一支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刃。
然而,再看其他各营,景象却截然不同。步兵阵列乱糟糟的,士兵们无精打采,装备破旧不堪,仿佛风一吹就会散架。有些人的武器甚至锈迹斑斑,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队伍里一片混乱,毫无纪律可言,士兵们交头接耳,完全没有即将面临战斗的紧张感。
当他将目光投向远处的起义军时,只见他们遮天蔽日,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犹如铺天盖地的蝗虫般。可仔细看去,起义军所谓的战阵,实在难以称之为战阵,不过是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毫无章法可言。
钱守庸心中暗自思忖,这李明平日里虽总拿着自己当年写给他的投降书当作把柄,时不时要挟自己索要好处,着实让人心烦。但今日一见,他的部队如此出色,看来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就说这指挥车,设计精巧又实用,给自己提供了如此绝佳的指挥视角,还保障了自己的指挥安全。此次作战,若能大获全胜,李明这功劳可不小啊。看来,平日里对他的那些迁就,倒也并非全无意义,关键时刻,他确实能顶上大用,为自己分忧解难。想到这儿,钱守庸对李明的不满顿时消减了几分,心中更多的是对这场战事胜利的期待。他定了定神,目光再次落在沙盘上,神色凝重,开始思索如何利用双方的优劣,制定出克敌制胜的策略。
此时,车内两名传递兵早已严阵以待,只等他一声令下,便通过摇动各色旗帜,向各个阵营传递旗语指令。
就在这时,李明骑着一匹快马,如离弦之箭般飞奔而来。他在指挥车不远处猛地勒紧缰绳,战马一声嘶鸣,前蹄高高扬起。李明顺势飞身下马,动作干脆利落,几步便来到指挥车下,单膝跪地,高声说道:“大人!末将恳请此战担任先锋,定不负大人所望,必斩高迎祥首级,为我军立下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