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势如破竹,横扫四川东部。西王府长史曾水源,即刻差遣西王府官吏,接管西军攻占之地。
并在赖文光新兵旅协同下,于广大农村地区轰轰烈烈开展土地G命行动。即依西王府政令,打击大量占地地主。
对于愿配合西王府土地政策的地主,西王府按当地人均土地平均数,为其留存土地。若地主不愿,赖文光的新兵旅便有了练手契机。
毕竟,土豪地主的院墙再高再厚,也难敌西军在重庆新铸火炮的轰击。
若真挡住了,攻城营老兵们便可教新兵如何挖掘攻城地道,如何炸塌院墙了。
四川省本就地少人多,东部尤是如此。
土地,对农耕民族而言,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分到土地的穷苦百姓,为守护自身所得,参加西军的热情空前高涨。
西军顺势在乡村发展不脱产的民兵、半脱产的自卫队,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力量;
同时大力发展同心会会员,使其成为基层骨干。
彭玉麟以西军军师、西王府督查局局长、同心会掌书记之身份,同时巡查各地军队、民政、会务,处理违规违纪之事。
正当西军与西王府忙得不可开交时,身为元首的萧云骧,却拉着李竹青,前往重庆城找洋和尚去了。
---------------
卡尔·费迪南德·奥古斯特·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汉名郭实腊或谷堂,乃德意志新教传教士,亦是着名的汉学家与旅行家。
1803 年,郭实腊生于普鲁士的一个牧师家庭,深受宗教感召,年轻时便立志成为传教士。1827 年,他加入荷兰传道会,旋即前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接受培训。
1831 年,郭实腊辗转至澳门,本欲在此传教,却发觉葡萄牙政府对新教怀有敌意,传教活动受限。
鉴于澳门活动空间有限,郭实腊采用“假扮华人”之法,以商人或医生身份深入中国内地,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多个省份,甚至一度北抵黄河沿岸。
旅途中,郭实腊详细记录沿途风土民情、社会状况、自然景观,这些记录日后整理成一系列游记,为西方提供了宝贵信息。
1832 年,郭实腊在澳门创办首份面向华人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旨在传播基督教教义,介绍西方知识。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郭实腊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战事观察员,又充当英军与中国官员的中间人,还协助英军护送物资,甚至收取费用为鸦片贩子充当翻译。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郭实腊作为英方三名翻译之一,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历史时刻。
他一生着述多达 80 余种,涵盖德文、中文、日文、暹罗文等语种,内容繁杂,有关中国的就有 61 种。
诸如《中国简史》(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1834)、《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1831、1832、1833 年)》等,从多个角度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
同时,他极为重视对中国人的教育,尤其关注女子教育。
他信奉一句古老格言:教育母亲,你就教育了一个民族。在他带动下,其夫人曾开办女子学校,这成为传教士开办女校的开端。
他还开展各类医疗慈善事业,试图在中国腹地水陆交通便利处建立一所医院,并以此说服西方教会,派遣至中国的传教士应接受正规医学训练。
虽说他此举目的是为更好地在中国传教,但客观上确实增进了中国对西方医术的了解,拯救了不少中国人。
总之,他是一个集敬虔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融合牧师与间谍、江湖郎中与天才、慈善家与鸦片贩子帮凶等复杂身份的综合体,堪称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典型代表人物。
1852 年,郭实腊为实现在中国腹地水路交通便利处建立一所医院的理想,带领几名传教士,从上海沿长江而上,踏上此前从未涉足的中国西南地区。
一路历经艰辛,抵达重庆后,郭实腊却病倒了。
在重庆城逗留两个月,郭实腊病情未见好转,众人盘缠却已用尽。
他们只好变卖随身携带的钟表、书籍、地图、地球仪等小物件,以换取生活费用。
期间,他们尝试传教,然而这些“顽固”的中国人,对他们所宣扬的信了就不能再信其他神,也不许祭拜祖宗的耶稣兴趣寥寥。
倒是对他们带来的钟表、地球仪等新奇玩意,一些离经叛道的中国人颇感兴趣。李竹青便是其中之一。
前些日子,一支自南方而来的军队攻破重庆城。
原本听闻这支军队也信仰上帝,郭实腊等几位传教士颇为兴奋。
但待这支军队入城后,所颁布的政令,实施的政策,与上帝没半文钱关系。
众人大失所望之下,打算待天气暖和些,从重庆乘船返回上海。
这日,在朝天门附近一所旅馆里,郭实腊饱受胃痛折磨,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此时,门口传来一阵敲门声。
房间内,郭实腊的同行伙伴——名叫让 - 皮埃尔·奥古斯特·杜邦(Jean - pierre Auguste dupont)的法国传教士打开了门。
只见门口站着三个人。为首的是前段时间常来向他们购买新奇玩意的荣华商行当家李竹青。
李竹青身旁站着一位身材高大,容貌俊朗,留着一头古怪短发的年轻男子。
后面还跟着两人,其中一位头上裹着一块青帕的男子;
另一位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背着一个药箱。
还有数名卫兵模样的人,在旅店院子里警戒。
“杜先生,郭先生身体好些了吗?”见是杜邦开门,李竹青亲热地打着招呼。
---------------
(注:再次申明,本书牵扯的历史真实人物,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经历,生卒年做一些合符情理和逻辑的调整。之后再不赘述,大佬们亲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