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之中,总管太监小德张正伺候隆裕太后梳妆打扮。便听小太监进来通传摄政王求见。
隆裕太后语气不好的问摄政王来干什么?眼色看了一眼儿小德张。
小德张低声回道,奴才奴才也不知道。隆裕太后不愿得说,喧摄政王进来。
摄政王载沣进来后,臣给皇太后请安。
隆裕太后语气不善的说,哀家可不敢当,小德子快请摄政王起来。冷冷的说。看座吧。
摄政王载沣谢过皇太后。起身便坐在一旁。隆裕太后对于不能过多参与朝政心怀不满。
便说今个儿摄政王来是为了什么大事?摄政王说道:现已安排好对于袁世凯的诸多事宜。
隆裕太后便说,自己安排好了,便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便是。
摄政王得了命令,以皇帝的名义,特旨加封军机大臣袁世凯为太子太保。
先嘉奖袁世凯,在设法取得北洋财权与军权。
袁世凯接旨后,如此优容嘉奖,必有后手。
不出几日,摄政王载沣便以中央财库无钱为借口,向张之洞的南洋,袁世凯的北洋索要钱粮。
两人设法都拒绝了摄政王载沣的提议。
袁世凯感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步步紧逼。便在朝堂上以军机处收到了大量请愿书为由,向摄政王施压。
请朝廷立即立宪,召开国会,重组内阁。袁世凯在朝堂上与摄政王为此事据理力争。
若不再行立宪之事,拖沓下去,恐怕在无大清。正在二人争吵激烈之际,便听到皇太后驾到,小德张领着隆裕皇太后神色凝重的进入朝堂大殿之内。
一只手还拿着一个木匣。张之洞看此情形,当即猜到。摄政王与皇太后要对袁世凯下手。
以张之洞敏锐的政治洞察能力,立刻就联想到摄政王与皇太后的诛杀计划看似是为光绪帝复仇(暗指戊戌政变袁世凯告密之事),实则是满洲亲贵集团与汉族官僚集团的权力对决。
张之洞清楚此举可能引发北洋军哗变,动摇清廷根基。如此行事断断不能。在行礼起身后,皇太后就要让摄政王宣旨。
张之洞便躬身上前阻止。在张之洞看来,载沣性格优柔寡断,隆裕缺乏政治手腕,两人仓促联手行动要诛杀袁世凯,这更像是情绪化的政治冒险。
张之洞或许会想起当年慈禧太后制衡汉臣的手段,而摄政王的鲁莽操作可能加速清廷的崩溃。
张之洞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以“三朝老臣”身份委婉劝谏,向摄政王道,不得在朝堂上无端发难突然宣旨与礼制不和。
应当由军机处呈旨宣旨,老臣是不容乱了礼法朝纲。如今皇上尚小时局艰难,一朝不慎,举国大乱。
若是摄政王和皇太后做出出格之事,势必动摇社稷江山,还望三思。摄政王看到张之洞出来劝谏阻止,便也猜到他想杀袁世凯之事。
直说这事儿本王绝不容情。张之洞作为晚清朝廷的核心重臣,既是洋务派领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是传统官僚体系的维护者。
张之洞对袁世凯的态度复杂:袁世凯曾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盟友(如编练新军、推动立宪),但袁的野心与北洋势力的膨胀也让张之洞感到威胁。
张之洞与袁世凯虽然同为洋务派,但张之洞更注重制度改革(如办学堂、练新军),而袁世凯更擅长权谋。
张之洞既认可袁世凯的能力,又警惕其野心。诛杀袁世凯虽能削弱北洋势力,但也可能导致无人能制衡革命党。
张之洞见此情形,只能跪下以死陈奏,请摄政王恩准袁世凯暂时回避。若是本王不肯呢?
那老臣当以死谏之。摄政王与皇太后互相看向对方,眼里交流意在如何?
此时张之洞对袁世凯说还赶快谢恩。
袁世凯当即跪下叩谢天恩,向后退出大殿。摄政王无奈摇头。说到今日看在你张之洞三朝老臣的份上饶袁世凯一命。
但今天你能保他,日后你还能保他吗?
张之洞起身,对摄政王说,老臣已经猜到您想杀了袁世凯,光凭一道圣旨怕是不能够。
对摄政王和皇太后以及众多大臣说道,袁世凯掌控北洋六镇新军,若贸然处决,会引发兵变。
张之洞深知“北洋军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向大臣质问道,现在大街上的警察你能不能指使?能不能管理?
虽然你们把警察大权牢牢的攥紧在手里,但是我大清的警察制度是袁世凯创立的。
多少大小警务员都是袁世凯亲手提拔。能听你的吗?你们一个个掌握了陆军,海军,你们能统领他们吗?
我张之洞自从做官起,就开始练兵。亲身经历了中法之战。从此历练新军长达三十余年。
对于军政就是老臣我也比袁世凯差远了。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此时此刻在我大清能言军政的只有他袁世凯一个人而已。 杀袁会动摇清朝根本。
此时革命党势力已暗流涌动,再说袁世凯是新政的象征人物之一,杀袁只会削弱朝廷改革派的支持。
对摄政王发泄的说,王爷可以杀袁世凯试一试。皇太后听了张之洞的话,有所犹豫。
并轻声的说道,即便不杀袁世凯,但也不能留着袁世凯。
张之洞回复道: 以老臣之见,让他开缺回原籍就是了。就以他“崴了脚”为理由。
张之洞向摄政王与皇太后主张罢免袁世凯而非诛杀,最终促成载沣采取“开缺回籍”的折中方案:剥夺袁的实权,暂时缓解皇室与北洋系的矛盾。
为清廷保留与袁世凯势力的缓冲空间,避免彻底摊牌。
作为汉族官僚代表,张之洞联想到若袁世凯被诛,满洲亲贵下一步可能会针对其他汉臣(如自己),从而加剧满汉矛盾。
张之洞的沉默或劝谏,实则是为维护汉族官僚集团的整体利益。
想起自己创办的汉阳铁厂、自强学堂等洋务成果,却在权力斗争中沦为牺牲品。
这场诛杀不仅是袁世凯的个人悲剧,更是整个清廷走向末路的缩影。
张之洞试图通过平衡各方势力延续清廷统治,但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如皇权衰落、地方割据)。
面对革命浪潮与列强环伺,清廷已无力通过简单诛杀权臣解决危机,张之洞的妥协实为“续命”之举。
张之洞对诛杀袁世凯的反对,本质上是传统官僚体系在危机中的自保策略。
张之洞既担忧袁世凯的威胁,又恐惧北洋系崩溃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选择以妥协换取短暂稳定。
这一事件也预示了清廷在辛亥革命中迅速瓦解的必然性——当中央失去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任何权力斗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世凯心惊胆战的回到府邸内。在书房里招来了袁克文袁克定两亲儿子,讲述今日在朝堂发生的变故。
共同商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袁克文说载沣耳根子软,虽然说这次有张之洞的保全,恐怕我们还没有在安全之地。
袁克定接着说道,依孩儿之见,应当尽快想办法出国。只有到了国外才是最安全的。
两人看袁世凯久久不语。就说到您在大使馆不是关系挺好吗?袁世凯在沙发上佯装发怒,你们懂什么?我现在的身份是大清朝的军机大臣,又不是持不同政见的政敌。
洋人的大使馆不会保护我。袁克文说如果出国不行,那么就只有回天津。
爹,您在天津经营多年?故人朋友很多。万不得已还可以去天津租界避难。
袁世凯又问道,现在有人来拜访过吗?袁克定只说现在了人情冷暖没有人会上门的。不说一会儿。
袁世凯的智囊幕僚行色匆匆就进了书房。向袁世凯建议道,大人事情紧急,当务之急先去天津避一避。
向两个儿子问道,你们都这么想吗?异口同声道去天津。好,立即准备好。
隆裕太后支持载沣对于袁世凯的行动,甚至传出光绪遗诏“必杀袁世凯”的说法(存争议)。
遭张之洞劝阻后,载沣以“足疾”为由罢免袁世凯,开缺回原籍。虽然先行罢免,却事后准备下杀手清算袁世凯。
庆亲王奕匡通风报信(袁世凯盟友)密告载沣的诛杀计划。
袁世凯得到密信后,当即吩咐袁克定袁克文,你们去通知你们额娘及家眷收拾好金银细软,另外吩咐管家,除了留几个门房,其余下人都收拾好东西,分批陆续下天津与我们会合。
转头又吩咐幕僚把书房的所有来往信件情报资料,全部收集,该焚毁的焚毁,该带走的带走。
收拾好之后马上出京,袁世凯连夜化装成商人,携家眷先乘火车逃往天津租界,入住与英方关系密切的利顺德饭店。
饭店经理是个外国洋人,在大堂看见袁世凯后热情的向前打招呼,袁世凯先生很高兴您又来到我们的饭店,欢迎我们的客人。
袁世凯正携带家眷带着大量行李进入饭店。袁世凯停下与饭店经理寒暄,并提出了住宿要求,位置要特别的清净,还要了能够联络北京的专线电话。
袁世凯等人到达天津租界安顿好后,袁世凯称“足疾难行”,躲在居所一律不见外人。
同时联络北洋将领段祺瑞等设法让清廷对杀他有所顾忌。段祺瑞以“南苑兵变”为由,调动北洋军在北京城外放炮示威以军事威慑朝廷,暗示若杀袁将引发兵变。
同时化装私下前往天津英租界寻找英国公使庇护。英国公使朱尔典介入斡旋,向清廷施压保袁性命。
摄政王载沣在得知袁世凯趁夜离开北京。知道又是杀不成袁世凯了。
而后又陆续受到北洋军事威胁和英国公使前来施压。只能放弃杀袁计划。
正式下旨以“崴了脚”为由。让小德张捧着圣旨到京城袁世凯府邸装模作样的宣达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
- 袁世凯在天津暂避风头后,经多方斡旋,军机大臣张之洞在朝堂力保袁世凯确保摄政王等亲贵大臣不再下后手。
袁世凯在得知消息后于1909年1月返回北京接受处分,随后携家眷迁居河南安阳。
袁世凯居住期间收买监视官员袁得亮,获取清廷动向,甚至代拟汇报文书。
- 袁世凯虽暂时失势,但北洋势力未受重创,为其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伏笔。
- 载沣未能有效削弱汉族官僚势力,反而加剧了清廷内部的分裂,加速了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