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殿。
老李带着小李享受着大中午的间食,只要不是准确的时间吃饭,都叫间食。
无论吃的是不是肉,饼之类,都是间食。
李承乾是这么认为的。
“爹啊,承乾看您今天饭量不错啊!今儿个竟然多吃了俩胡饼?”李承乾一口肉,一口汤,迅速解决完一人餐,趁着拿去另一份一人餐的功夫还能跟李世民说上两句话。
李世民打了个嗝儿,心满意足地瘫坐在椅子上,“心情好,吃的就多,大唐去年一年的收获这么多,你爹我肯定高兴嘛!”
李承乾一乐,没说他高兴的早了,今年还有旱灾呢......
只不过,目前还没出现征兆,他打算这两天去趟太史局一遭,研究研究情况去,捎带着将这旱灾的消息露一露,好歹提前准备准备不是?
当然,去年大唐结余相当丰盛,莫说大唐,就算是关中的这些百姓们,他们也不怎么差钱差粮了,就算是有旱灾,也能比原时空里面好过很多,再加上大唐扶持,想来度过此次旱灾问题不大。
至于怎么度过?这就好办的很了,李承乾没穿越之前那也是喜欢看小说的主,挨个拿出来试试就行了。
(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唐朝负责监测天象的机构名为太史局,隶属于秘书省。其主要负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占候吉凶,记录祥瑞灾害等等。)
(太史局长官为太史令(从五品下),副职为太史丞(从七品下),下设灵台郎、保章正等职官,分工明确。)
“对了,刚刚右仆射从您这儿离开了,说啥了?”
李承乾眨眨眼看向李世民:“还是请辞右仆射之位?”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他对于长孙无忌的这个识大体的性格还是蛮喜欢的,他长孙无忌也不单单是会拍马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国公嘛。
“朕准了,明日朝会准其辞去右仆射一职,不过,朕打算给他个散官,呵呵。”
散官无权,相当于荣誉,这玩意儿能给。
右仆射的话,实权。
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官职,相当于大唐宰相。权势相当重。
能比这右仆射还高的,大部分也都是个虚职,所以,这右仆射的含权量相当足。
“承乾,猜猜朕打算给你舅舅个什么散官?”
李承乾咽下嘴里的最后一块肉,翻了个白眼,“这还用猜?散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莫大的荣宠。”
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字面意为“开设府署”,指被授予者有权仿照三公(司徒、司马、司空)的规格建立私人幕府,任命属官(如长史、参军等)。
仪同三司,仪仗、礼制与三公相同,享受等同三公的待遇。
其地位等同三公。
此等待遇,当真不低,尤其是在这大唐初立,哪怕长孙无忌辞去了那右仆射的职位,可又换了个从一品的散官,依旧简在帝心。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首位的含金量依旧还在持续上升。
“哈哈,你小子,当真懂为父啊,哈哈!”
“孤那舅舅现在确实是个明白人,只是,希望他儿子长孙冲能多学点儿好。”
李世民一噎,这他娘的,他也没什么办法嘛......
虽然他李世民的儿子很优秀,但他摸着自己的良心来说,李承乾的优秀,跟他李世民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
基本上都是他媳妇教的好。
“无妨,等到程处默程处亮二人毕业之后,九科再度招生,届时一股脑地塞进去,好好给他们练练!”谈及这些,李世民也是打算将这大唐勋贵二代一勺烩了,练去其杂质,好为大唐继续效力。
“嗯,到时候承乾你去盯着,如何?有不听话的,交给你小子处理?”
李承乾抿了口茶水:“那儿子揍人的时候,您可别拦着。”
“放心!打不死就往死里打!”李世民极为豪横道,反正又不是自己儿子,“呃,不过,你打你表弟的时候还是悠着点。”
“看在母后的面子上,承乾不会打死他的。”
“那就行,那就行。”李世民心里踏实了不少,甭管是看在谁的面子上了,只要别打死就行了。
——
太史局。
李承乾身后跟着四大金刚溜溜达达的直奔太史局。
“傅太史令可在?”
“回殿下,太史令正在办公。”
“带路。”
“是,殿下。”
傅奕,唐初着名学者,精通天文历法,现任太史令。
甚至,自武德年间开始,他便担任太史令了,一直持续到现在。
“臣,拜见太子殿下!”
“太史令请起,孤此次前来也是路过,便进来看看。”李承乾将傅奕扶起后轻笑一声解释道,得给他解释解释,不然会很吓人的,平白给人家的日常造成麻烦。
“是,殿下。”
“想必太史令知晓,我大唐去年获得棉花种子,打算在今年进行种植,孤此次前来是打算问问太史令,最近的气象如何。那棉花种子须在谷雨后播种,孤希望太史局能尽快的确定时间。”
“此物甚至关系到今年我大唐上下官员百姓过冬的情况,汝这太史局肩膀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若是有什么意外,也无需隐瞒,可遣人直上报即可。”
“大唐需要的是上下一心解决问题,太史令可懂?”
李承乾笑吟吟地看向傅奕,一口气说了一连串。
只要太史局能发现一丢丢的小问题报给李世民,他就能顺势将旱灾扯出来,整个大唐便可以开始抢先备灾。
当然,如今的李承乾已经开始在默默安排了,只不过,若是想更好的解决问题,还需经天子之口,举全国之力。
“臣,谨遵太子教令!”
“好,孤就离开了,此次来给太史令倒是添麻烦了。”
“不麻烦,不麻烦的殿下。”
太史局所有在值人员全部出来,恭恭敬敬的将李承乾送走离开,直到李承乾的背影消失在他们的视线内,这群太史局的官员这才折身回到衙署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