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是掺了糠秕的粟粥,辅以腌菜,有些卡嗓子。
叶玉带腊肉干回来,胡大娘只切一小块加到粥里面。
剩下的慢慢吃,最好放到年关。
众人围着大锅吃饱喝足,打水净面,聚在一间屋子里入睡。
全部人挤在一室,木板上铺干草,铺上一层麻布,身上的薄被难以御寒,他们三两靠在一起互相取暖。
半轮月刚出来,透过蒲草编织的窗牖穿入屋内,洒下点点银光。
有好奇的孩童问:“玉姐姐,你在外面都干的是什么活计?”
女孩名叫翠莹,已经十四了,能帮忙干些活,但她也想出去赚钱,帮姐姐分担压力。
叶玉想了想,说道:“没什么,就是一些很危险的事情,做好了能拿钱,做不好,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孩子们低呼一声,“这么危险?”
叶玉蹙眉,可怜兮兮道:“是啊,所以你们以后要干一份正经的活,吃饱穿暖就行,千万别做这么危险的事。”
昔日生活困难,叶玉干过许多卑陋龌龊的事情,只为了活下去。
不过,她现在有一大笔钱,往后无需再做这种事。
燕来县与更远一点的梅城分别有两家属于她的铺子。
长治的位置也很好,勾连西凉、北齐、大魏三地,她打算回来组建一支商队,带着乡亲们发家。
旁边的孩子爬起来,心疼道:“玉姐姐,那我少吃一点,你以后别干这么危险的活了。”
叶玉笑起来,捏捏她的脸。
“好啊。”
*
清晨,早鸟远近间相应喧呼。
孩子们醒得早,连带着叶玉也起了。
“玉姐姐,玉姐姐,今天陪我们上山捡蘑菇好不好?”
现在是晚春,前段时间下了一场雨,山里的蘑菇长出来,正是捡着吃的时候。
叶玉点头答应。
天蒙蒙亮,胡大娘与刘大娘已经起来煮饭。
叶玉昨夜带回许多粮食,她们决定放肆一回,煮豆饭。
大锅里还加了细碎的肉干丁混进去,盐价贵,她们用不起盐油等物,什么调料都没放。
闻到饭香混着淡淡的焦味,胡大娘揭开锅,一团烟雾飘逸,散发香气。
“小玉,孩子们,吃饭了!”
胡大娘喊一嘴,屋里正在嬉戏的人纷纷冲出来。
除了抓田鼠、蚯蚓,他们平时很少能吃到肉和干米饭。
“哇,真香。”
已经有孩子迫不及待拿起竹筒制成的碗等着了。
胡大娘把大锅饭分发下去,锅底的焦饭铲出来,掰一块放到叶玉碗里。
她尝一口,酥脆清香,只是口味淡淡,看着孩子们瘦巴巴的身形,没有盐可不行,长期缺盐会生病。
吃过早食,叶玉领着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上山采蘑菇。
长治贫穷,什么野鸡野猪,乃至田鼠都被捕绝迹,唯一能吃山里生长的,也只有雨水降临时冒起的蘑菇与野菜、树皮。
林间浮动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晨雾未散,缭绕在树冠间。
很可惜,她们来晚了。
蘑菇被比她们来得更早的乡民采完,甚至连刚长出来的野菜连根拔起。
她们寻了很久,才找到十来朵蘑菇。
晨光从头顶的树冠倾泻,光柱斜斜地落在地面。
寻不到吃的,那就捡柴,忙了一早上,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抱着一捆柴。
叶玉站在山坡上眺望下方平坦的土地,粟苗茵茵,似一片绿绸被微风吹起波浪。
有三两乡民在田间除草。
“孩子们,咱们回去吧。”
叶玉擦一把汗,带着十来个孩童下山。
走在田地遇到三两乡民,他们纷纷上前打招呼。
“小玉什么时候回来的?”
叶玉很快被好奇的乡民堵住去路,她笑着道:“我昨夜回来的,王叔,你身体怎么样了?”
王叔去年患了热症,幸遇叶玉请大夫到村里问诊,他蹭到了免费的药,吃了十来贴,身体已经恢复如初。
“我身子好多了,已经能下地干活。”
叶玉笑起来:“那就好!”
叶玉转而问另一个妇人:“李婶,崔久哥可还好?”
崔久是叶玉玩伴,她从王闻之那里回来后,就把自己学到的大字教他,他再转教孩童与村民。
加之他帮着叶玉管理两家铺子,如今在长治小有名气。
李婶乐呵呵道:“小久好着呢,前些天还念叨你咋还不回来。”
李婶想了想,好奇问:“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吧?你年龄到了,也该成亲了。”
叶玉尴尬笑着:“李婶,阿久哥比我年长几岁,我看着阿久哥成婚我再嫁出去。”
这等同于是变相的拒绝。
李婶收起笑容,内心有些难受,她一直看好这俩孩子,奈何小玉对她家小子没意思。
叶玉长得白嫩水灵,哪怕穿粗布衣衫站在田间地头,也漂亮得像下凡的小仙女。
可惜了。
与乡亲们分别后,叶玉带着孩子们回到庵里。
胡大娘与刘大娘正裁剪布匹做新衣,细密的针脚缝得贴合牢固。
这是给自己做的衣服,二人乐不可支地笑着搭话。
“你瞧瞧,我这个怎么样?”
“极好,不过有些歪了,你再拆了试一试?”
胡大娘多看几眼,“还真是歪了。”
这时,叶玉带着孩子们回来,身上的柴火堆成一团,够用好几天了。
“小玉,回来得这么早啊?”
叶玉记挂着破烂的瓦片,以及短缺的物件,她待会儿还要赶马去燕来县买东西。
其余孩童听了,纷纷闹着一起去。
叶玉只挑了三个年纪大一点的坐上板车。
其余没有被挑中的只好等下次。
她们刚出发,出了山谷口,就看见远处有三个男子跑过来。
“不好了,羌兵又来了,快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