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臣相争互掣,才能让权力的天平始终向皇权倾斜。
\"都住口!\"
朱厚熜突然将茶盏重重搁下,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他扫视群臣:\"变法乃国之大事,容不得意气之争。”
“但有良策,皆可直言;若无实据,休得聒噪。\"
这番话看似斥责,实则默许了争论的存在。
退朝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永小心翼翼问道:
\"陛下,朝臣纷争如此,是否......\"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朱厚熜打断他的话,道。
随后,朱厚熜开始批阅奏折。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每天至少也要处理几十份,谁让自己是大明皇帝呢?
喝了一口祁门红茶后,朱厚熜翻开的第一封奏折,来自浙江布政使方良永。
折上详述着浙江推行变法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斐然的成果。
浙江沿海,无数商船与民船如离弦之箭,穿梭于茫茫大海之上,海上贸易一片繁荣。
朱厚熜知道方良永声名远扬,哪怕对官员要求极为苛刻的海瑞。
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朝廷大力举荐,称赞其才能与品行。
可朝堂之上,众口难调。
即便方良永政绩斐然,却仍有不少御史纷纷上奏弹劾。
他们认为方良永推行变法过于急切,致使民间势力迅速抬头,恐对朝廷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这些弹劾的奏章,朱厚熜并未急于做出决断。
他选择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发。
一方面,当下的大局乃是变法图强,浙江变法初现成效,此时不应因些许弹劾之声而轻易动摇。
另一方面,方良永向来以清廉着称,其人品与操守在朝中素有口碑。
朱厚熜权衡利弊,决定暂且搁置这些弹劾,同时也没有追究御史们的责任
紧接着,朱厚熜展开了俞大猷的奏折。
俞大猷在折上忧心忡忡地奏报,如今正值炎炎夏日,暑气难耐。
加之瘟疫又在军中肆虐。
许多士兵在酷暑与瘟疫的双重折磨下,伤亡众多。
与此同时,交趾国王黎啁见明军此时困境,已退至中南部地区,暂避锋芒。
俞大猷在奏折中恳请,待秋日凉爽之时。
他将整军南下。
朱厚熜阅毕,当即提笔批阅“准奏”二字。
即刻着令太医院挑选医术精湛的太医,火速调配防治瘟疫的药材,送往俞大猷军中。
随后开始处理王阳明的奏折。
王阳明在折上欣喜奏报,他已成功在敦煌开建都护府,以镇边疆。
也谨慎地奏请,此都护府目前只是暂行之用,旨在稳定局势。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域的局势,王阳明已精心挑选并派遣了几百名精锐斥候,深入西域腹地。
这些斥候正逐步摸清西域各国的底细。
包括地理风貌、军事力量、经济状况,风土人情。
王阳明在奏折中满怀壮志地写道:
待时机完全成熟,明军便可挥师西进,重现大汉时期的辉煌荣光。
奏折末尾,王阳明提议与西域展开通商贸易。
如此一来,不仅可互通有无,更有利于百姓富足。
对于与西域通商一事,朱厚熜提笔批阅“暂缓”。
此时贸然通商,虽可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但也可能使局势更加复杂难控。
他想先暂时冻结商路,以分化西域诸国,使其内部产生分歧。
明确要西域其他过和伊犁划清界限。
若和伊犁战争者,可以获得通商权。
而对于吐蕃,朱厚熜却有着不同的考量。
吐蕃地处偏远,地势复杂,想要刺探其内部情况极为困难。
通过通商的方式,既能加强与吐蕃的联系。
又有利于朝廷安插眼线,打探消息,为日后进军雪域高原提供依据。
……
养心殿内,鎏金鹤烛台映得朱批朱砂愈发浓烈。
朱厚熜搁下狼毫,伸了一个懒腰。
案头堆积的奏折如小山般,最上头那份海瑞弹劾礼部侍郎的奏疏。
墨迹未干的\"结党营私\"四字刺得他眯起眼。
\"来人——\"
门外立刻响起细碎脚步声。
郑继敏疾步穿过九曲回廊时,蟒纹曳撒下摆沾满晨露。
推开沉香木宫门,扑面而来的龙涎香混着墨香。
郑继敏扑通跪倒,蟒袍前襟在青砖地上铺开:\"微臣叩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喉结滚动两下,郑继敏垂首站定。
朱厚熜开口:\"今日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争论,你知道了吧?\"
\"回禀陛下,微臣知道。\"
话音未落,案几突然传来重物坠地声。
郑继敏浑身一颤,只见《大明会典》摊开在御案。
朱厚熜指尖划过书页,语气漫不经心说道:
\"看看这满纸荒唐——户部说工部侍郎贪墨河工银,都察院弹劾翰林院私改典籍。”
“文武百官互相倾轧,保守变法两派经纬分明,倒像是把朕的朝堂当成了戏台子!\"
郑继敏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他太清楚陛下最恨臣子结党。
正思忖如何回话,朱厚熜突然起身,在他面前站定:
\"从今日起,五品以上大臣每日言行都要记录下来。”
”着东厂、锦衣卫和司礼监三家共管,选重点递交给朕。\"
\"尤其内阁五大臣,六部九司。\"
“记住,朕要的不是流水账。\"
\"微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待他抬头,只看见明黄衣角消失在蟠龙柱后。
御案上,那份弹劾奏疏的\"结党\"二字。
事实上,自朱厚熜登基起,锦衣卫,东厂西厂已日夜监视着朝堂动向。
但从前,唯有触逆龙鳞者才会被密报御前。
而如今,五品以上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要被记录在册。
那些琐碎的日常——晨起拜访了哪位同僚、宴会上说了什么话、甚至和哪个小妾睡觉……都将成为呈递御前的密折内容。
如今变法启动已有数月。
朝堂之上,保守,开明泾渭分明。
朱厚熜不是嗜杀暴君,不会将保守派赶尽杀绝。
也非宽容之主,不会对变法派违法之举姑息纵容。
朝堂平衡之道,在于\"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