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过后,留下几个侍卫照看行李,坐在马车上,莫文钰挑着车帘,看着这个小镇的人间烟火。
突然看见两个小孩,衣衫破旧的跪在路边,面前的土路上还刻写了几个大字,莫文钰好奇的看了一下,地上的大字是:“自卖己身”。
莫文钰叫停马车,跟宋令诚小声的商量着,她想下去自己看看,不让宋令诚跟着。宋令诚看她坚决的模样,只能同意。
她来到了两个小孩的面前,只见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男孩大约有十岁左右,女孩的也有五六岁左右 。
虽穿的破旧,补丁摞补丁,但胜在干净,男孩长得还算清秀,一双早慧而又坚毅的眼睛,也在打量着面前的莫文钰。
莫文钰轻声询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你们家中还有何人?”
男孩答道:“贵人,我叫赵平文,家中只有妹妹和我娘亲相依为命,求你买下我吧,我会干活,还认识点字,买我的钱交给我妹妹即可。”
“那你打算把自己卖几两银子?”
“不知道,家中娘亲尚在病中,我只想给他们留点儿银钱。”
“不如这样,你带我去你家里看看,我再决定买不买你。”
说完这番话,莫文钰来到马车边,和宋令诚商量:“我想到他家中看看,你们先回客栈等我,我不想让你跟着,如果你真的不放心我 。”莫文钰环顾四周,指着宋二,“把他留给我用,半个时辰不要,我就回来了。”
宋令诚看她坚决的模样,知道无法让她改变想法:“我们就在前面路口等你,你快去快回即可。”
莫文钰从侍卫那要来一匹马,牵着马儿来的两个小孩的身边。
搂起那个小姑娘放在马上,指着宋二对赵平文说:“你和那个哥哥同骑一匹马。”
然后利落的翻身上马,打马跑了起来。
宋二抱起赵平文上马也追赶而来,路过一家成衣铺子。
莫文钰扯着缰绳停了下来:“店伙计,拿几套合适他们穿的衣服来。”
不一会儿,给两个孩子订了几件秋冬要穿的,棉衣棉袄等厚衣服,顺便又给每人买了两双鞋子,付完账,宋二主动拎着店家打好的包袱。
骑马路上,又经过一个肉摊儿,买了一块肉,用油纸包好,让赵平文拎着。
路上又在卖点心的摊子上,又买了一包点心,让小姑娘捧着。
一路打马,来到了镇子最边缘的偏僻小院。
土坯石头垒着的茅草房小院,斑驳的木门,低矮的土墙,破旧简陋的小院。
莫文钰让宋二留在院门口照看马匹,不让跟着,示意赵平文拿上东西。
赵平文一把接过包袱,拎着油纸包,小姑娘拿着点心,一起进到院子,来到内室,赵平文急忙喊着:“娘,有贵人来看你了。”
莫文钰紧跟其后,进到内室,打眼一看,屋里光线昏暗,家具简陋。
虽有人生病卧床,打扫的还算干净,没有难闻的气味儿,说明女主人也是个讲究利索的人。
莫文钰也没有矫情,坐在了床头旁边摇摇晃晃的木凳上。
床上的人睁开眼睛,艰难地撑起身子,赵平文把手里的包裹,放在床上,油纸包放在桌子上,赶忙上前扶着他的母亲,靠在墙上坐好。
所谓的床,也就是个好一点的木板,下面支着用石块和着黄泥垒成的床腿,两面靠墙。
赵平文的母亲李氏,怯生生地看着面前光鲜亮丽的俏人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莫文钰打破尴尬:“你家孩子是个好孩子,为了给你看病愿意自卖己身。”
李氏一听急了,忙看向儿子,脸上的表情仿佛不愿意相信一样:“文儿,娘的身体没有大碍,休息两天就好了,你怎么可以卖了自己呢?”
赵平文低下头,不知所措的用手,拧着破旧的衣摆,莫文钰也不和他们打哑谜了:“我看这孩子是个好孩子,有爱心又孝顺,字写的也好,便起了这爱才之心,我也会点儿岐黄之术,先帮你看一看吧。”
莫文钰示意她伸出手臂,按住她的手腕,然后指尖拂上脉搏,查探一番,原来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气血不足。
借着包袱从空间拿出一个油纸包:“没有什么大碍,就是营养不良,引起的头晕头昏,还有点儿低血糖,这个药一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一粒,大约半个月就有好转。”(这个包袱是进入正屋门的时候,趁他们不注意,从空间里拿出来的,里面放进去了一荷包银子和一小布袋白米。)
然后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粗布做的荷包,递到李氏手里:“里面有碎银二十两,赠予你们,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养两只母鸡,每天下的蛋,也可以给孩子们增加点营养。”
然后示意赵平文走到自己跟前,摸了摸他的脑袋 ,目光平视着他:“你就在家好生照顾你娘,我也不需要你卖身为奴,纹银是赠送给你们的,是看在你孝顺的份上。字写得那么好,上没上过学堂?”
赵平文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但还是乖乖的回答道:“没有上过学堂,平时都是在镇上的学堂外面偷偷听上几句。”
莫文钰惊讶于他的聪明,李氏这才缓过味儿来。
知道眼前的俏丽姑娘,并没有打算买走他的儿子,不但给她看病,还赠送给她们娘三银子。
忙爬下床跪在地上磕头。
“贵人的大恩大德,当牛做马都报答不了,本来给我看病就无以回报,但这么多银子,实在不能收,等我身体好起来,就能赚银子养活他们两个。”
莫文钰扶起李氏:“论年龄,我应该喊你一声大姐,等你身体好起来,你就做点小生意吧,我这银子就当是借给你的本钱,你若真不放心,就让你家赵平文给我打借条,等以后他有了出息,赚了银子再还我也不迟。”
赵平文也跪地磕头:“都听贵人的安排,我也愿意打借条。”
莫文钰从包袱里(空间里)拿出一张白纸,又拿出自制碳笔,写下字据,让赵平文签上他的名字,装着放进包袱里,而后收入空间。
其实签这个借据,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心安,没有心理负担。
然后又从包袱里,拿出一小布袋白米递给赵平文:“小家伙会熬稀粥吗?”
赵平文点头,莫文钰对他说:“去熬点稀粥给你母亲和妹妹吃。”赵平文接过布袋领着妹妹去厨房熬粥。
莫文钰对李氏说:“这孩子既孝心又懂事,没有上过学堂,字还写得那么好。
我之所以愿意借给你们银子,皆是为家人积福,也不着急让你们还,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再还。
给孩子们买点好的吃,你这身体就是因为缺乏营养而导致的气血不足,所以大姐你也要吃好点儿。”
李氏忙不迭的连连称是。
莫文钰交代了李氏一番,拿着包袱来到厨房,递给赵平文一小包,油纸包裹着的麦芽糖:“你母亲有点儿低血糖,如果平日头晕眼花可以吃上一小块,中午把我带来的肉炒了吃啦,多吃好的才会长高,才有力气保护你娘她们。”
然后又拿出来一把铜板,递给赵平文:“这是赏你的,平日里带着妹妹吃点零嘴的。”又怕他不要而推辞,又说道,“长者赐不可辞。”
赵平文犹豫一下,收了下来,问莫文钰:“贵人,不知道你家住哪儿,我赚了钱去哪里还你。”
莫文钰看他一本正经小大人的模样,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别一口一个贵人,叫我莫姐姐,你要想还我钱,就去学堂好好读书,别浪费了天赋,我住在京城,有缘自可见面,如果无缘再见,你就在有能力后帮帮别人,如果再有能力了,做个父母官,也可以帮帮百姓,你觉得好吗?”
赵平文郑重的点了点头。
莫文钰觉得他这么好学,说不定真的能有所作为的,也说不定。
莫文钰告别了他们,把包袱皮叠好,装作放入袖中,而借机扔进空间。
出了院门和宋二各自骑着马,一路去和宋令诚汇合。
莫文钰走后。
李氏撑着身子,看了看莫文钰给他们买来的衣服和鞋袜,还有点心,拿了一块,递给她女儿。
然后打开荷包,把银子倒出来,数了数银子,发现荷包里还有一张五十两的银票。
忙喊赵平文过来,赵平文看着银票,沈默了一会儿,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向往:“娘,我要去上学堂,将来考个功名,做好官。”
李氏连忙擦了擦眼角的泪花,哽咽的说道:“好,咱们上学堂,好好做学问,将来报答恩人。”然后又双手合十在胸前,“好人啊!大好人啊!菩萨可一定保佑贵人,长命百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