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几日,燕国境内,深夜。
燕王喜坐在昏暗的烛光下,眉头紧锁,手中握着竹简,上面写着嬴政派王翦率大军前来伐燕。
深吸了一口气,挥手叫来侍卫,说道:“速传太子丹前来议事。”
不多时,太子丹匆匆赶来,衣冠有些杂乱,显然也是刚刚得知秦军来伐的消息。
刚一进殿,看见父王脸色凝重,心中一沉,快步上前行礼:“父王,深夜召见,可是为了秦军一事?”
燕王喜抬头看向太子丹,缓缓开口说道:“丹儿,荆轲刺秦失败,我们又拒绝割地赔偿,如今大军前来,我们应当如何?”
太子丹听完,眉头紧缩,他自然知道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国会派军前来讨伐。
哪怕刺杀失败后,当时献出督亢、蓟城等城池,甚至献上自己的人头,可到时候嬴政再派大军再来讨伐,后面再无能力阻挡秦军。
想到这里,太子丹缓缓说道:“父王,儿臣早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单凭我们,恐无力抵御秦军,如今形势危急,只有联合一切抗秦之力,才能有一线生机。”
“联合?跟谁联合?”
太子丹缓缓张口道:“代王赵嘉!”
说到这里,太子丹顿了顿,继续说道:“赵国被秦国所灭,赵王迁被流放。”
“赵嘉带着宗族数人逃亡代郡,后被赵国贵族拥立成代王,赵嘉与秦国有灭国之仇,若与他联手,凭借易水天堑,未必不能阻拦秦军。”
燕王喜听完,眉头微微一挑,显然是对太子丹的提议有些意外。
“代王嘉确实是个选择,但他如今势单力薄,能不能与我们一起共退秦军,还不知道啊。”说到这里,燕王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
而太子丹听着燕王的话,说道:“父王,代王虽弱,可是他对秦国的仇恨不亚于我们。”
“我们若是能与他结盟,他们至少可以分散秦军的兵力。”说到这里,太子丹上前一步,看着自家父王。
燕王喜盯着太子丹,叹了一口气:“丹儿,你说的有理,但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轻率做出决定。”
“你今天先回去休息,等明日朝会,我们再与大臣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还有其他办法。”
太子丹听到这里,点点头,行礼后起身告退,燕王喜在后面静静的看着他的背影。
太子丹回到寝殿,没有丝毫睡意,坐在案前,眉头紧锁,脑子里思索着各种应对之策。
自己很清楚单凭燕国根本毫无能力抵御秦军,只能找人联合抗秦,才有一丝希望退敌。
次日清晨,燕王召开朝会,大殿上,群臣站在一起,而现在他们还并不知道秦军归来的消息。
燕王坐在高位之上,目光扫过下面,开口说道:
“众位,如今寡人得到消息,秦王嬴政派王翦率大军讨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底下眯着眼睛的大臣听到燕王的话,顿时瞪大眼睛,随后一片哗然,一个个的脸色逐渐露出惊慌和不安。
一位岁数大的老臣站了出来,拱手说道:“大王,秦军势大,且凶猛异常。
“我们若硬拼,恐怕难以抵挡,不如……不如我们派人前去求和,或许还能保全燕国。”
另一位大臣此时站出来反问道:“求和?秦军岂会因我们求和低头而罢休呢?”
“之前我就提议过,不要派荆轲刺秦,哪怕荆轲刺杀成功后,我们也得承受秦国的怒火。”
武将站出来说道:“我就不信秦军能有这这么厉害,当年赵国李牧能击败秦军,末将也能。”
朝堂上争论不休,有的人主张求和,也有一些武将主动请战。
但并没有任何人能提出可行的对策。
燕王看着底下乱作一团的群臣,眉头紧锁,心中愈发烦躁。
“父王,诸位大臣,你们请听我一言。”就在这时,太子丹突然站出来,对着众位大臣喊道。
众位大臣听到太子的话,纷纷安静下来,目光看向太子丹,都想知道都有何计策。
太子丹环视一圈,缓缓张口说道:“秦军虽强,但我们并非毫无胜算。”
“如今赵国虽灭,但赵国赵嘉仍在代地自立,他对秦国的仇恨不亚于我们。”
“若能与他联手,我们凭借易水天堑,未必不能阻拦秦军。”
此言一出,底下群臣纷纷议论起来。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疑惑。
摇摇头说道:“太子殿下,如今赵嘉苟且在代郡,多少兵马未知。”
“而且能否与我们同心协力,也尚未可知。若他临阵退缩,我们岂不是孤军奋战?”
太子看着底下提出异议的大臣,回答道:“代王虽弱,但他手中仍有部分赵国的残兵,且他对秦国的仇恨深入骨髓。”
“只要我们诚意相待,他必定愿意与我们联手。”
“更何况,如今形势危急,唯有联合一切可抗秦之力,方能有一线生机。”
听到此处,众位大臣仍在底下议论纷纷,也有人提议与秦王议和,现在燕国的确不是秦国的对手。
太子丹见状大喊一句:“安静!”
待众人安静下来,太子丹看着底下说道:“众位,秦王嬴政狼子野心,妄想统一七国。”
“若我们现在投降,那怕献出督亢、甚至献出蓟城,可以后呢?若大秦以后接着攻打燕国。”
“到时候可就退无可退,守无可守了,趁我们现在可以看着易水天堑,不是没有可能阻止秦军。”
说到这里,太子丹深吸一口气,看着众位,底下缓缓站出一人,乃是辅佐太子丹的老师鞠武。
站出来说道:“我同意太子丹的方法,秦军虽猛,但并不是不可击败。”
“若能击败秦军,秦王嬴政统一七国的梦想直接破灭,为天下反秦人士多一份安心。”
太子丹看着底下支持自己的老师,心中一阵感动,当时老师劝自己把樊於期扔给匈奴,自己并没有同意。
如今却还一直支持自己。
经过鞠武一说,众位大臣纷纷点头,同意了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