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受着鲜美的鱼肉。陈新一边吃,一边看向陈牧放在一旁的日本达瓦渔具,忍不住问道:“牧儿,你这一套渔具得花不少钱吧?”
陈牧咽下嘴里的鱼肉,如实回答:“爸,这鱼竿就花了我好几百呢,整套下来小一千了。”
“嘶——”陈新倒吸一口凉气,筷子停在半空,“这么贵!这都赶上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了。”他放下筷子,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感慨,“咱们和外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不小啊。就拿这渔具来说,关键就在于材质。”
李秀也好奇地凑过来:“这材质能有多大区别呀?”
陈牧耐心解释道:“就说这鱼竿用的碳纤维材料,日本在这方面技术领先。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家科学家就发明了高性能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之后不断改进工艺。到了七十年代,东丽这些公司优化生产,达瓦、禧玛诺才有了用这种材料做的轻便又强韧的鱼竿。咱们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在追赶,很多渔具用的还是传统材料,又重又不够灵敏。”
陈牧点头:“我这鱼竿甩竿特别轻松,鱼咬钩的时候,手上感觉很明显,都是这材料的功劳。”
陈新语重心长地说:“所以啊,科技和创新太重要了。等你们长大了,要多钻研这些,争取以后咱们国家也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渔具,甚至在更多领域领先。”
李秀笑着给陈新夹了块鱼肉:“你说得对,不过也别给孩子们太大压力。”
陈牧和张宇相视一眼,坚定地点点头。一顿饭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大家心中都对科技和未来多了一份思考。听了父亲陈新的话,陈牧夹菜的动作顿住,脑海里浮现出渔具店老板介绍日本达瓦渔具时那副骄傲的神情,心里琢磨着:要是咱们国家能把这渔具材质国产化,那生产商肯定能发大财。
“爸,咱们国家也在研究碳纤维吧,咋就这么难实现国产化呢?”陈牧满脸疑惑,放下筷子看向陈新。
陈新放下手中的碗,神色认真:“咱们从60年代就开始研发了,主要是军工需要,像航天、导弹这些领域。可那时候设备不行,工艺也不成熟,连做碳纤维的优质聚丙烯腈原丝都搞不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还高得吓人。”
“到了90年代,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吉林化工研究院他们一直在改进技术,可实验室里的成果很难变成大规模生产。就说现在,咱们国产碳纤维还在小规模试制阶段,性能跟人家进口的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陈新无奈地摇摇头。
李秀在一旁听得专注,忍不住插话:“为啥咱们自己做不出来,外国也不卖给咱们呢?”
“这就是技术封锁。”陈新皱着眉头解释,“日本、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对咱们实行严格的技术禁运,像生产碳纤维的关键设备高温碳化炉,还有高端产品,都限制出口,就是不想让咱们发展起来。”
陈牧拳头不自觉握紧,有些不服气:“那怎么办呢,一直这样被卡脖子吗?”
“以后国家肯定重视起来,希望‘九五’计划把碳纤维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加大投入。”陈新继续说道,“像吉林碳谷,90年就开始摸索原丝制备技术,不过咱们基础工业水平有限,精密机械加工、化工原料纯度都跟不上,产业化还是很难。”
基础工业水平的限制,如精密机械加工精度不足、化工原料纯度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碳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碳纤维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材料科学、化工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可能还不足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国际碳纤维市场竞争激烈,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国产碳纤维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面临较大压力。此外,国内市场对国产碳纤维的认知和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高端应用领域仍倾向于使用进口产品。
碳纤维生产过程复杂,设备投资大,原材料成本高,尽管随着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成本有所下降,但与传统材料相比,仍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应用推广。
陈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这国产化的路走得太不容易了,不过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一家人在温馨又略带严肃的氛围中结束了晚餐,陈牧心里暗暗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盼着有一天能用上国产的顶尖渔具。
几天后的晚上,陈牧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暖黄的光,他满心想着国产碳纤维发展的事儿,打开了电脑,看收集的资料。随着页面不断刷新,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帘,陈牧的眉头越皱越紧。
“原来生产碳纤维这么复杂!”陈牧忍不住喃喃自语。资料显示,生产碳纤维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步骤,每一步都需要高精度设备和严格的环境控制。
就拿原材料制备来说,主流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得先通过溶液聚合或悬浮聚合制备高纯度的pAN聚合物,这聚合工艺得精准控制分子量和杂质,不然就会影响后续产品质量。接着是纺丝技术,不管是湿法还是干喷湿纺,要形成直径约5- 15微米的均质原丝,那难度可想而知。
预氧化这一步,得在200- 300的惰性气体环境里,把pAN线性分子转化为耐高温的梯形结构,还得控制好张力,防止纤维收缩变形,要实现多区温度梯度加热,太难操作了。
碳化环节更是关键,低温碳化要在400- 800去除非碳元素,高温碳化得把温度提到1200- 3000,进一步提升碳含量,要是生产高模量碳纤维,还得超高温石墨化,温度高达2500- 3000,这对设备的要求简直高得离谱。
后面的表面处理与上浆也不简单,电化学氧化或等离子处理增加表面官能团,涂覆上浆剂保护纤维、提高加工性能,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再看看那些关键设备,聚合反应釜、脱泡装置、多温区连续预氧化炉、耐腐蚀的碳化炉……每一台都造价不菲,还需要长期维护,关键是这些核心设备和工艺技术还被少数企业垄断,存在专利壁垒。
陈牧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长叹一口气:“太难了,暂时真没办法。”但他心里又燃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国产碳纤维,”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