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同巨大的黑绒布,将前进厂连同这座依附于它的工业小镇一同包裹。
招待所的奢华与喧嚣被抛在身后,郭绍华一行人回到了镇上那家条件简陋的小旅馆。
房间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廉价消毒水和若有若无的煤烟味,与白天前进厂招待所里精致的饭菜和刻意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落差,反而让郭绍华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些。
虚伪的热情比真实的冷漠更耗费心神。
他坐在唯一一张还算稳当的木椅上,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看着陆续推门而入的团队成员。
李龙飞第一个汇报,他是个性格直爽的年轻人,脸上还带着未消的兴奋和气愤。
“郭总工,您看!”他将一沓冲洗出来的照片摊在桌面上,指着其中几张烟囱和排水口的特写,“这排污口的烟尘颜色明显不对,黑乎乎的,跟他们汇报材料里说的‘高效除尘、达标排放’完全是两回事!”
“我绕到下风口那边观察了半天,还偷偷拍了几张,差点被巡逻的保安发现。”李龙飞心有余悸地补充道,“他们厂区的巡逻密度比咱们红星厂高多了,感觉处处设防。”
郭绍华拿起照片仔细看了看,微微点头。
这些照片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至少印证了他白天的直观感受。
前进厂的环境治理恐怕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
接着是心思细腻的小张,她负责从侧面打探消息。
“郭总工,我下午借口去供销社买点东西,跟前进厂办公室的一个文员小韩聊了几句。”
小张的声音轻柔,条理却很清晰,“小韩无意中透露,她们统计部门每周都要加班加点做报表,而且经常要做两套,一套是内部实际数据,另一套是‘调整优化’后上报给主管部门和用来对外宣传的。”
“两套报表?”郭绍华的眉毛微微挑起,“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数据造假,这在某些管理混乱的企业里并不罕见,但前进厂如此明目张胆,并且将其作为“先进经验”来宣传,就显得格外讽刺了。
最后轮到经验丰富的王科。
王科是技术科的老人了,性格沉稳,观察细致。
他先是汇报了白天参观车间时偷偷记下的几个关键设备的型号和铭牌信息。
“郭总工,那个他们在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反复强调的‘进口能源监控系统’,我找机会凑近看了看铭牌底部,序列号的格式和字体明显不对,更像是国内小厂仿造的,绝对不是他们宣称的西德货。”
“而且,我留意了几个主要耗能设备,比如那台主轧机和二号电炉,根据我估算的运行时长和功率,实际能耗至少比他们在汇报材料里给出的数据高出两成以上!”王科语气肯定地说道。
这些发现都在郭绍华的预料之中,他平静地听着,手指的敲击声不知何时停了下来。
“还有个意外发现。”王科说着,从随身的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叠皱巴巴、沾着些许油污的纸张。
“这是什么?”郭绍华问道。
“下午我去他们物资科,想打听一下备件仓库里有没有我们红星厂也需要的那种特殊耐火砖,顺便看看他们的库存管理。”
王科解释道,“仓库管理员态度挺敷衍,问几句就不耐烦了。我就在仓库角落里瞎转悠,看到一个准备清理的废纸篓,里面就有这些。”
他将那叠纸铺在桌上:“看起来像是车间班组记录的原始草稿,上面都是些零散的电极、耐火材料消耗数据,还有一些手写的设备运行时间记录,字迹很潦草,也没整理。”
李龙飞和周正平凑过来看了看,都觉得这玩意儿没什么价值,皱巴巴的,跟废纸没什么区别。
然而,郭绍华的眼睛却骤然亮了起来。
他拿起一张写满了数字和简单符号的草稿纸,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和数据。
“电炉电极消耗,3月15日,白班,消耗xx公斤……”
“连铸机耐火材料更换记录,中包,使用寿命异常……”
“转炉氧气消耗量,记录不全,但有几个班次的数据……”
这些看似随意涂抹的数字和文字,在郭绍华眼中,却像是密码本一样,蕴含着解开前进厂节能“奇迹”真相的关键信息。
官方的报表可以修饰,可以美化,甚至可以凭空捏造。
但这些来自生产一线、记录着真金白银物料消耗的原始草稿,却很难完全作伪。
生产是连续的,物料消耗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遵循冶金原理的逻辑关系。
如果前进厂真的在能源数据上动了手脚,那么这些真实的物料消耗数据,就是戳穿他们谎言的最有力的武器!
“老王,你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郭绍华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兴奋,他拍了拍王科的肩膀,“这些东西,比他们给我们看的任何一份光鲜亮丽的报告都有用!”
王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憨厚地笑了笑:“我也是运气好,正好碰上了。”
郭绍华的目光转向团队里技术功底最扎实的周正平。
周正平是他的得意门生,东北工学院的高材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非常过硬,尤其擅长数据分析和工艺计算。
“正平,”郭绍华将那叠皱巴巴的草稿纸郑重地交到他手上,“你的任务来了。”
“把这些原始消耗数据,结合咱们白天观察到的设备运行状况,再对比他们给咱们的那份‘官方’能耗报表,你连夜给我做个交叉对比分析。”
郭绍华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需要知道,这些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无法解释的矛盾。挖地三尺,也要把问题给我挖出来!”
周正平接过那叠沉甸甸的草稿纸,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分量和师傅的信任,重重地点了点头:“明白,师傅!保证完成任务!”
小旅馆的夜晚格外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
房间里,一盏昏黄的台灯下,周正平铺开了所有的资料。
一边是前进厂提供的打印精美、曲线平滑的官方能耗报表。
另一边是王科“捡”来的、字迹潦草、数据零散的班组原始消耗记录。
还有几张是他和王科白天凭记忆和观察绘制的设备运行时间估算表。
周正平深吸一口气,拿出了随身携带的计算尺和几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浩瀚的数据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