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清晨,星杭科技大学的校园被薄雾笼罩,而教学楼与宿舍楼内早已热闹非凡。在3号教学楼的虚拟现实教室中,历史系的学生们戴着特制头盔,正置身于春秋战国的稷下学宫。孔子手持竹简缓步走来,身后是云雾缭绕的青山,学生们围坐在茅草屋前,通过手势交互与“先贤”探讨“仁政”理念。
同一时刻,宿舍楼c区503室的沈雅思伸了个懒腰,对着床头的AI管家轻声道:“启动上课模式。”顷刻间,房间内的墙壁化作透明,虚拟课桌与书本悬浮而起,量子投影将教授的全息影像投射在客厅中央。这节商业管理课上,教授正以星宁集团的发展历程为案例,而沈雅思还能通过眼角余光看到室友在厨房煮咖啡的身影——虚拟现实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在星杭科技大学变得模糊而美妙。
“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校长在与传统中学校长的视频会议上展示着课堂画面,“上周,我们与洛阳某中学合作,让他们的学生同步参与了‘走进盛唐’的历史课,效果超乎想象。”屏幕另一端,传统学校的校长们频频点头,双方刚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共享虚拟现实课程资源,传统学校的学生也能通过简易设备体验“穿越式学习”。
沈浩然站在星宁集团战略会议室,面前的全息地图上,阿宁副省级城市与苏城的地标正在闪烁红光——那是星杭科技大学分校的选址标记。“这两所分校将采用‘一校两区,资源共享’模式。”他向董事会成员展示规划方案,“每个分校配备量子服务器集群,确保100公里内都能流畅接入虚拟现实课堂。”
会议结束后,沈浩然亲自审核教师薪资方案:每位教师基础月薪8万元,年度奖金根据教学成果浮动;入职即赠送两台星达笔记本电脑与两部量子加密手机。“要让最优秀的人才愿意扎根教育。”他在备忘录上写下这句话,“教育是百年大计,星宁的技术必须为其赋能。”
下午三点,全校教职工的智能设备同时震动——工资到账提醒。历史系的李教授看着账户里的数字,眼眶微微湿润。他刚从国外顶尖学府归国,本以为投身教育会面临待遇落差,却没想到星杭科技大学给出了远超业界标准的薪资。更令他感动的是,学校设立的“星火公益基金”已帮助27名山区学生免费入学,其中一名彝族女孩在感谢信中写道:“是星杭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原来孔子的声音离我这么近。”
在学校财务室,公益基金负责人正核对新一批拨款申请。来自贵州山区的学校请求援建虚拟现实教室,申请书中附着孩子们的手绘图——简陋的教室里,画着戴着VR眼镜、穿越到太空的小人。“批准这笔申请。”负责人在审批栏签字,“告诉他们,两周后星宁的工程师就会带着设备进山。”
夜幕降临,沈浩然的手机弹出女儿的视频通话。画面里,沈雅思正和室友在虚拟实验室调试新项目,她们身后的墙壁上,实时滚动着分校建设的进度数据。“爸,苏城分校的设计图太酷了!”沈雅思兴奋地展示着3d模型,“那个空中花园教室,简直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沈浩然看着女儿眼中的光芒,欣慰地笑了。星杭科技大学从创立至今的五年,不仅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五年,更是无数梦想生根发芽的五年。而随着分校的扩张,这种创新的教育生态,正如同涟漪般向全国扩散,让更多人触摸到未来教育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