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沈浩然刚结束京城土地规划会议,手机便在西装内袋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港城李氏集团的总裁李启年——这位在房地产行业叱咤三十余年的商界大亨,此刻的号码在屏幕上闪烁,带着几分意料之外的分量。
“沈总,好眼光啊!”电话接通的瞬间,李启年爽朗的笑声便传了出来,“五环那块地,连我都犹豫再三,没想到被你一举拿下。”沈浩然握着手机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京城正在施工的星宁项目工地,谦逊道:“李叔过奖了,不过是赌一把未来。”
李启年却认真起来:“这可不是赌,是真本事。我找人研究过你们星宁的地产模式,模块化建造、量子混凝土、AI智能规划……”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赞叹,“传统房企建一栋楼要两年,你们能压缩到八个月,成本还能降低40%。这种颠覆性的技术,放在京城那块潜力地上,五年后怕是要重塑整个商圈格局。”
沈浩然心中一动。星宁地产的“未来建造计划”确实是核心竞争力——通过工厂预制建筑模块,现场由智能机械臂进行高精度拼接,配合量子材料的高强度与轻量化特性,不仅大幅缩短工期,还能减少人工误差。更关键的是,项目全程由AI系统进行能耗与成本监控,每一块砖瓦的使用都经过百万次模拟优化。
“李叔,您要是感兴趣,咱们可以深入聊聊合作。”沈浩然试探着抛出橄榄枝。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李启年笑道:“我就等你这句话!实不相瞒,我儿子李志远最近也在研究智能建造,他比你大一岁,在港城负责我们新开发的科技住宅项目,不过进度总卡在施工效率上。”
三天后,沈浩然在港城李氏集团总部见到了李志远。这位60后商界精英身着笔挺的意大利定制西装,金丝眼镜下的目光透着精明与谨慎。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展示着李氏集团的项目蓝图,却在施工节点处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延误警告。
“沈总的星宁模式,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李志远轻点屏幕,调出星宁建筑工厂的实时画面——机械臂如同精密的舞者,将预制好的墙面、楼梯快速拼接,“但我担心,这种高度依赖科技的模式,放在港城寸土寸金的环境里,真的可行吗?”
沈浩然微笑着切换投影,画面变成了星宁在阿深市的项目:“李兄请看,我们在阿深的智能工地,通过无人机群测绘、VR远程监工,将原本需要百人以上的团队缩减到二十人。更重要的是,模块化建造能减少70%的现场扬尘与噪音,这对港城的环保要求来说,反而是优势。”
交谈间,李志远逐渐放下防备。他坦言,李氏集团虽底蕴深厚,但在科技转型上始终慢半拍。去年开工的科技住宅项目,因传统施工方式与智能系统的适配问题,已导致成本超支1.2亿。“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他推了推眼镜,目光灼灼。
双方很快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星宁输出智能建造技术与AI管理系统,李氏集团提供港城核心地段的项目资源,共同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工程”。签约当晚,沈浩然与李志远在维多利亚港畔的私人会所对酌,谈及行业未来,李志远举起酒杯:“沈总,你说十年后,房地产会变成什么样?”
沈浩然望向窗外璀璨的夜景,远处的智能建筑灯光变幻,如同流动的星河:“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就像我们即将合作的项目,不仅要让房子建得快、住得好,更要让它成为连接社区、赋能生活的智慧体。”
这场合作的影响迅速发酵。李氏集团的股价因与星宁的联手暴涨18%,港城媒体纷纷将其称为“传统巨头与科技新贵的世纪联姻”。而在星宁集团内部,研发团队正针对港城的特殊需求,对智能建造系统进行二次升级——他们要在这个全球最繁忙的都市之一,证明科技赋能地产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沈浩然在京城的项目也按下加速键。智能建造工厂的机械臂日夜运转,预制好的建筑模块通过磁悬浮列车运往工地。当第一栋别墅的框架在AI定位系统的引导下精准拼接完成时,现场的工程师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远在港城的李志远,正通过VR设备实时观看施工过程,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知道,自己与沈浩然的合作,或许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跨域合作的火花,正推动着地产行业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而沈浩然与李志远,不过是这场变革中的先行者,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建筑图纸与技术方案,更是人类对未来居住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