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春和景明,长安城内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和谐的乐章。
李世民在甘露殿中,正坐在御案前仔细翻阅着太子李承乾上呈的奏章。这奏章中,李承乾言辞恳切地奏请开启制科考试,以选拔州县级及以下有实践经验又懂行的专业人才。
李世民看完奏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颇为满意。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他即刻招来太子。
不多时,李承乾步入甘露殿,恭敬地行礼道:“儿臣拜见父皇。”他的声音清脆而洪亮,在殿内回响。
李世民微笑着摆摆手,说道:“高明,快快免礼,来,到朕跟前来。”
李承乾直起身,身姿挺拔,步伐坚定地走到李世民近前,微微躬身。
李世民目光温和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说道:“高明,你所奏之事,朕已看过。此想法甚佳,来,与朕细细说一说这制科考试当如何操办。”
李承乾拱手,神色郑重地说道:“父皇首先是报名和资格审查。考生需先在地方报名,而后通过县试、府试等考试,方可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通过县试和府试的考生,将参加解试。这解试由州、县举办,乃是重要的选拔考试。考试合格后,考生会获得‘解状’,以此证明其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说着,李承乾微微抬头“次年早春二月或阳春三月,参加礼部试。考生需提交‘解状’和‘家状’,经过审核,合格者方能参加考试。礼部试合格后,考生还需参加复试和殿试。复试由父皇您或您指定的考官主持,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问等。复试之时,当更注重考生的才情和对时事的独到见解。复试合格者,方可参加殿试。殿试由父皇您亲自主持,最终根据成绩决定录取名单。儿臣深知,这每一关都关系着大唐人才的选拔,丝毫不敢疏忽。”
李世民听完李承乾对制科考试的阐述后,目光深邃,带着思考与期许问道:“高明,这制科考试关乎大唐人才之选拔,乃国之要事。朕且问你,于报名审查环节,如何确保能网罗天下英才,不使贤能之士埋没于乡野之间?”
李承乾微微躬身,神色郑重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广布诏令于天下,使各州县皆知此次制科考试之重要与公正。于乡间设立举荐之制,令德高望重、见识广博之人荐举贤才。再者,对自荐者,应详加考察其经历与才学,不以出身门第为限,唯才是举,如此方能使四方贤能皆有机会一展抱负。”
稍作停顿,李世民又道:“再者,考试内容之设置,怎样才能既考查考生之学养底蕴,又能甄选出具创新思维与实干能力,可应对当下大唐发展诸般挑战之俊才?”
李承乾略作思索,应道:“父皇,儿臣认为考试内容当涵盖经史子集之精要,以察其学养。同时,增设时务策问,令考生针对当下之政经局势、民生难题提出独到见解与应对之策,以验其思维之敏锐与务实之能。此外,或可引入实际案例分析,观其解决问题之手段与成效。”
紧接着,李世民神情庄重,再次发问:“还有,整个考试流程之监管,如何做到严谨无漏,杜绝一切舞弊营私之可能,以保选拔之公正清明,使所选之人皆为大唐真心所需之贤良?”
李承乾拱手回道:“父皇,儿臣提议建立多重监察机制。其一,吏部当选派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士不定期巡查各考点,严察考试过程。其二,鼓励考生相互监督,若发现舞弊行为,经查实予以重奖。其三,对考官严格甄选,考前进行训诫,令其深知责任重大,如有徇私,严惩不贷。如此,方能保考试之公正,为大唐选得真正的栋梁之才。”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来,走到李承乾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高明,你考虑周全,朕心甚慰。此事便依你所言去办,切不可有半分懈怠。大唐的兴盛,就看这人才选拔是否得当了。”
李承乾再次躬身行礼,说道:“多谢父皇信任,儿臣定当不负所托。”
随后,李承乾回到两仪殿,召集他的宰相班子:高季辅、张行成、陆德明、张玄素、虞国泰、窦德玄等人。
众人齐聚两仪殿,李承乾将与李世民的商议方案传阅给诸位大臣。
高季辅率先开口道:“太子殿下,此方案已然周全,但臣以为,在县试和府试中,可增加对考生品德之考察,德才兼备,方为大唐所需之良才。品德乃是为人之本,若无良好品德,即便才华出众,也难以真正为大唐做出有益之事。”
张行成接着说道:“高大人所言极是,此外,对于解试之评判标准,或可更为细化明确,以免产生争议。清晰明确的标准,能让考生心服口服,也能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陆德明轻抚胡须,缓缓道:“还有这礼部试,是否可增加对经史子集之深入考问,以察考生之博学程度。博学方能广思,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张玄素也道:“再者,对于复试和殿试之考题,当紧扣当下时政之要,使所选之才真正能为大唐之发展出谋划策。考题应当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检验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虞国泰和窦德玄纷纷点头,各自发表了一些补充和完善的建议。
李承乾认真倾听着众人的意见,时而沉思,时而点头。他的目光专注而坚定,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待众人发言完毕,他说道:“诸位大人所言甚是,此方案经此番商议,当更为完善。我们当齐心协力,为大唐选拔出真正的贤才。”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终方案敲定。李承乾当即下诏到各道州,消息一出,犹如春风拂过大地,引来巨大反响。
学子们闻风而动,纷纷报名应试。有的学子日夜苦读,埋头书卷之中,那一盏盏油灯陪伴他们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孤独而坚定,为了心中的理想,不辞辛劳。有的则三五成群,相互切磋学问,激烈的辩论之声时常在书院中响起。他们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力求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见解。还有的心怀壮志,誓要在此次制科考试中一展才华,为大唐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或在书房中奋笔疾书,书写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或在山林间吟诵经典,让大自然的宁静激发自己的灵感,为的就是能在考场上一鸣惊人。
长安城中,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这一盛事,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仿佛看到了大唐因新的人才而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