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碧辉煌的宣政殿的大殿内,李承乾高坐龙椅,神色凝重且威严。他深知,尽管此次唐军在与吐蕃的交锋中取得了胜利,但吐蕃这个心腹大患若不彻底铲除,西域地区便难以长久且安稳地掌控在大唐手中。为此,他再次召集内阁会议,共商大计。
于志宁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下吐蕃内部贵族之间的斗争已趋白热化,他们为了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皇室内部亦是纷争不断,这致使国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我大唐当密切关注其动态,伺机而动。”他目光坚定,神态严肃,尽显忧国忧民之态。
张行成紧接着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陛下,再者,吐蕃的社会矛盾已然激化,奴隶制度的残酷压迫使得平民和奴隶苦不堪言,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些起义如燎原之火,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吐蕃的军事力量,更让其社会陷入了更深的混乱。我们可借此良机,精心筹谋。”他眉头紧锁,语气急切。
张玄素向前一步,神色庄重:“陛下,还有宗教纷争亦是吐蕃的一大隐患。苯教与佛教的冲突致使思想领域混乱不堪,朗达玛灭佛更是激起了佛教徒的强烈反抗,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与不稳定。我大唐可从文化渗透入手,动摇其根基。”
韩瑗拱手说道:“陛下,此外,我大唐在吐蕃边境的驻军经过长期适应,已能较好地应对高原气候。加之红景天的助力,我军可采用逐步蚕食之策,趁其内乱,缓缓深入吐蕃核心地区。”他目光炯炯,充满了信心。
来济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在行动之时,还需注重情报收集。派遣细作深入吐蕃,洞察其内部局势的每一丝细微变化,以便我们能够做出精准决策。”他表情严肃,态度谨慎。
李百药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军事行动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顾民生。我们可在边境地区实施安抚政策,赢得民心,为日后的统治奠定坚实基础。”
杜正伦最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各策略需协同施行,方能发挥最大功效。同时,要加强国内的治理,确保后方稳定,为前方作战提供坚实保障。”
李承乾听着众臣的进言,时而点头,时而沉思。他目光深邃地扫视着众人,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在理。然此事关乎大唐的千秋基业,切不可操之过急,需谨慎行事,谋定而后动。”他站起身来,走下龙椅,踱步于殿中。
“于爱卿所提,关注吐蕃内部贵族争斗,朕命你挑选精明强干之人,组成谍报小组,密切监视吐蕃内部动态,一日一报,不得有误。”李承乾目光凌厉地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将此事办妥。”
“张行成爱卿,你速速拟定安抚吐蕃平民与奴隶的详细方案,筹备充足物资,以备实施。”李承乾郑重地说道。
张行成拱手道:“臣遵旨,定当不辱使命。”
“张玄素爱卿,你负责组织一批精通佛理的高僧,准备对吐蕃进行文化渗透,宣扬我大唐的宗教理念。”李承乾吩咐道。
张玄素领命:“臣必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
“韩瑗爱卿,你统筹边境驻军,制定详细周全的逐步蚕食计划,稳扎稳打,不可贸然冒进。”李承乾严肃地说道。
韩瑗抱拳:“陛下,臣明白,定当谨慎行事。”
“来济爱卿,你亲自挑选训练细作,务必保证情报的准确无误与及时送达。”李承乾目光炯炯地看着来济。
来济回应:“臣定当竭尽全力,确保情报工作万无一失。”
“李百药爱卿,你着手规划边境地区的民生安抚政策,让百姓真心归心。”李承乾说道。
李百药应诺:“臣遵旨,定当尽心尽力。”
“杜正伦爱卿,你监管国内政务,确保后方安稳,粮草充足供应。”李承乾看向杜正伦。
杜正伦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做好后勤保障,为前方战事提供有力支持。”
部署完毕,大唐的各项行动迅速有序地展开。边境驻军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细作们乔装打扮,悄无声息地潜入吐蕃。张行成筹备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准备实施安抚。张玄素组织的高僧们也在精心准备着文化渗透的相关事宜。
在边境,韩瑗亲自指挥驻军,一步步谨慎推进。每前进一步,都小心翼翼,巩固防线。士兵们士气高昂,严阵以待。韩瑗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为大唐开疆拓土,保境安民。”
来济训练的细作们穿梭于吐蕃各地,收集着各种情报。他们有的扮作商人,与当地的商贩巧妙周旋,获取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重要信息;有的扮作僧侣,深入寺庙,探寻宗教纷争背后的秘密。一位细作在黑暗的角落里,匆匆写下情报,趁着夜色将其传递出去,心中满是对大唐的忠诚。
李百药在边境地区推行民生政策,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亲自走访村落,与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看到百姓们感激的目光,他深感责任重大,更加坚定了做好此事的决心。
杜正伦在朝中忙碌,协调各方资源。他日夜操劳,确保粮草及时充足供应,国内秩序井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的行动逐渐取得显着成效。谍报小组传来的消息让李承乾对吐蕃的局势了如指掌,边境驻军稳步推进,占领了一些重要的据点。文化渗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吐蕃的民众。
然而,这只是漫长征程的开端,大唐要彻底除去吐蕃这个心腹大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李承乾和他的臣子们充满信心,他们坚信,凭借大唐的强大实力和英明决策,终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