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林枫前世就看过了,怎么说呢,至少现在陈诗人的水平还是在线的,并没有后期那么拉垮。
整部电影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是非常好的表现出来了,但是表演得比较戏剧化,人物感觉有些割裂。
这部电影甚至陈诗人都亲自上阵,饰演了吕不韦,秦王的不知算不算爹的爹。
其实不知道大伙发现没有,陈导的作品里是基本残缺“爹”这个角色的,可能与他早期在那个不可说的年代,像许多人一样对爹的背叛有关。
陈诗人写给几个问题:“在14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
我加入了人群,却失去了父亲,那个人群果然信任我吗?”
好了,这些事不能深说。
“老曹,你对这部片怎么看。”林枫对旁边得曹玉问道。
“拍摄水平还是很高得,画面感,镜头的运用,构图这些都是大师水平,但是总感觉整部电影有一种撕裂感,特别是人物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但是怎么看怎么怪。”
“你的感觉没错。你刚刚说的技术层面确实挺好,也体现了陈诗人的导演功力。至于你感觉的人物怪异我觉得是恰恰是太重视陈诗人式的电影表达的结果。”
“哦,怎么说。”曹玉没听明白。
“以前我们看中国的艺术传统,是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都是“道”的体现,所以你会发现,京剧里从三国到水浒,人物们打扮的都一个样,那是因为什么朝代没关系,人家演的是价值观。”
“这也是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绝大部分就是来源于这个套路,双手背后气宇轩昂的皇上,点头哈腰正直忠诚的大臣,建功立业,荣华富贵,其实都是京剧那一套,此法百试不爽,唯独有一点它套不上,那就是先秦。”
“陈诗人其实很有想法,想把各种角色的脸谱都丢掉,这就是为什么在《刺秦》里面,皇帝不像皇帝,刺客不像刺客。一点也不伟岸的李雪建,演一个看似怯懦猥琐,却有气吞山河之志,心狠手辣,疯癫乖张,经常歇斯底里大声嘶叫的神经质秦始皇,伟岸的张锋毅演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慈眉善目的刺客。还有奔放活泼的赵姬,幼稚胆小的贵族子弟太子丹,在充满仪式美和庄重感的气氛之下,各色人物充分的展现着他们的个性,他们是脱去了脸谱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有意义的探索,但与人们长期建立的审美或者说价值观是相悖的。这就是你会感觉怪异的根本原因。”
“嗯,有点道理,我明天再去看一遍。”曹玉听完林枫的分析,若有所思。
果然,几天后出现的媒体和影评人的评价中,对电影技术层面,比如美术、构图、运镜等基本都是夸赞,但对剧情和人物的处理却出现两级分化。
法国《世界报》指出:“陈凯歌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在历史的重塑中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影片中对秦王嬴政的刻画,颠覆了传统印象,将其塑造为一个为和平统一而奋斗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真实。”
当然也会有很多批评声音:部分媒体指出,影片在历史细节的处理上存在一些争议,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过于主观。
总之,就是承认电影技术,但对历史和人物的解构存在争议。所以场刊评分也中规中矩,2.2分。
5月13日,《三只猴子》的首映仪式,林枫带着剧组成员在门外迎接嘉宾。从嘉宾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林枫确实不行,除了比一些纯新人好上一点,跟一些成名导演不能比。毕竟再怎么说也是短片金棕榈获得者,在戛纳官方层面不可能像新人一样待遇的。
本来,如果为了拉票,再开幕式前举办酒会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还是那么问题,在戛纳开一场酒会的价格至少35万美元起步,都快赶上《三只猴子》的拍摄费用了,确实玩不起,只能通过官方展映宣传了。
今天来观影的记者和影评人并不多,林枫可以肯定,如果陈诗人再戛纳举办首映礼,那么来的嘉宾和记者起码是林枫的两倍。
首映礼虽然参加的人并不多,但今年的评委会主席和部分评委也来了,也许这也是戛纳官方想将林枫这位潜力导演收归嫡系,不然主席不那么容易过来。不过鉴于与评委接触的忌讳,并未深聊。
本届评委会主席是大卫·柯南伯格,就是拍摄《欲望号快车》的导演。
今年的评委团中,女性评委较多。一般而言,女性评委对反应家庭、情爱、人性等题材的作品是有所偏爱的,也就是说对于《三只猴子》的评奖是有一定好处的。
首映结束后,进入的映后交流环节,林枫带着老曹等主创人员上台,与观众和媒体、影评人等进行互动。
有一位男性观众率先发问:LIN,故事有意思,但我还是有很多疑问。首先,本片跟三只猴子有啥关系?
林枫用流利的英文回答道:电影的片名的意思取自中国的着名教育家孔子那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后来在本子的学派生出《三猿像》图画来。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表示不听、不说、不看。
影评人:我注意到,在电影中出现大量的噪音和背景声,这是有额外意义还是收音时的失误?
林枫:当然是故意的。我们看,这个家庭生活环境,一般这种地方只能穷人居住,房价极其便宜,噪音污染嘛!关键我们要想象一下,如果你居住在这样的环境,耳边是不是时常想起火车经过铁轨的声音……
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手机在包里,你不接,心里痒,铃声吵到烦……想想那些剧情和画面,是不是很多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