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0日,杭城的热浪被一场雷阵雨浇得偃旗息鼓,但星辰大海工作室与传统肉饼店铺内却涌动着比盛夏更炽热的氛围。发薪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堆叠整齐的工资信封与印有“星辰传统肉饼”字样的油纸包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
沈知意站在总部大厅中央,望着眼前排成蜿蜒长队的员工,手中握着专利证书的边角微微发烫。那是三天前刚从专利局取回的成果——从梅菜肉饼的制作工艺到醋鱼夹饼的馅料配方,共计十七项专利,红绸包裹的证书上,“专利号”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下一位!”财务室窗口传来沈宁清亮的声音。她戴着圆框眼镜,面前的量子计算器快速跳动,身旁的纸箱里堆满了用红绳捆扎的工资袋。当湘城分店的店长陈浩接过信封时,指尖触到袋中硬物,拆开一看,除了两万元现金,还有一小包梅干菜种子——正是制作梅菜肉饼的核心原料。“这是总部培育的改良品种,产量更高、香气更浓。”沈知意走上前解释,“每家分店都能分到独家种子,这也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宿华作为技术骨干,领到的工资袋里还多了一份特殊奖励——印有“专利研发先锋”的铜质勋章。他摩挲着勋章上凸起的齿轮纹路,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里与老师傅们反复调试火候的日夜。“沈姐,这些专利……真能让我们超过汉堡?”他望着墙上贴着的肯德基宣传画,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忐忑。
沈知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众人来到新品展示区。全息投影中,旋转的肉饼模型旁标注着详细的专利说明,一旁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全球快餐市场数据。“专利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文化自信。”她调出巴黎某美食杂志的报道,画面中,金发碧眼的食客咬下一口醋鱼夹饼,瞪大的双眼满是惊艳,“当我们把西湖醋鱼、湘西腊肉这些文化符号融入美食,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颁奖仪式结束后,员工们拎着装满奖金和种子的包裹,三三两两地聚在休息区讨论。有人计划用奖金在家乡盖新房,有人打算购买专业烹饪书籍,还有几个年轻员工围在宿华身边,请教如何将专利技术应用到新品研发中。角落里,沈舒踮着脚给大家分发肉饼,油纸包上的“专利配方”字样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当天下午,沈知意带着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的白板上,“全球扩张计划”几个大字占据了整面墙。“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开分店。”她将专利证书投影到屏幕上,“这些技术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接下来,我们要在纽约、东京开设旗舰店,让中国传统美食站上世界舞台。”
话音未落,苏睛举手提出疑问:“可是国外对食品工艺要求严苛,我们的专利真能顺利通过审核?”沈知意早有准备,她调出与二叔跨国连线的视频录像:“二叔在硅谷联系了食品工程专家,他们对我们的专利很感兴趣。”画面中,白发苍苍的外国教授举着梅菜肉饼竖起大拇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简直是食品工业的奇迹!”
散会后,沈知意独自来到实验室。老师傅们正在测试新研发的“智能烤炉”——这是结合专利技术与二叔寄来的传感器设备打造的黑科技,能通过AI算法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每一张肉饼都达到“外酥里嫩、百层起酥”的标准。炉内飘出的香气勾起她的回忆,仿佛又看到初创时,自己带着团队在简陋厨房里反复试验的场景。
深夜,沈知意坐在办公室,给大伯爷写了封信。信中除了汇报专利成果,还附上了海外旗舰店的设计草图——中式飞檐搭配玻璃幕墙,传统纹样与LEd屏幕交相辉映。她知道,大伯爷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而她要用美食和专利,在商业战场上为中国文化正名。
窗外,杭城的灯火渐次亮起,星辰大海工作室的霓虹招牌与远处肯德基的灯光遥遥相对。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风味较量,而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庄严宣告——当传统美食披上专利的铠甲,属于中国快餐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