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日清晨,三环内的星宁金融大厦b座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大厦门口的LEd屏循环播放着招聘信息,醒目的红字在玻璃幕墙上格外耀眼:“技术研发、金融分析、文创设计等多岗位开放!底薪1万起,奖金丰厚,年终奖上不封顶!包吃包住,单人间一室一厅带书房,双人间二室一厅带阳台!每日工作8小时,周末双休,年假40天!” 滚动的字幕下方,还特别标注着 “专属厨师团队根据各地风味定制餐食”。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各大高校。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们围在公告栏前热议,有人掏出计算器计算薪资,有人拿着手机拍摄信息转发给亲友。“这待遇也太夸张了吧?年假40天!”“而且就在学校旁边,打车起步价就到!”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惊叹声。
中午时分,大厦门口已经排起长队。穿着正装的毕业生们手持简历,紧张又期待地等待面试。沈知意站在60层的总裁办公室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的盛况。苏睛抱着一摞资料走进来:“沈姐,今天预约面试的超过2000人,其中有300多位是咱们带过的学弟学妹!”
“走,去看看。”沈知意披上西装外套,和苏睛一同乘电梯下楼。招聘大厅内,智能化的叫号系统正在运作,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岗位的面试进度。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坐在休息区,有的在翻阅星火科技的宣传册,有的在小声交流。角落里,几位工作人员推着餐车发放免费茶点,其中的肉夹馍和葡挞,正是星辰肉夹馍与澳城特色的结合款。
“学姐!”熟悉的声音传来。沈知意转身,看见计算机系的学弟李明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手里紧紧攥着简历:“我记得您说过,星火永远欢迎有想法的年轻人!”他的身后,跟着一群曾参与过校园创业项目的学生,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信任与渴望。
面试室内,别出心裁的考核正在进行。技术岗的应聘者需要在模拟系统中完成一段代码编写;金融分析岗则要现场解读一份复杂的市场报告;文创设计岗的考题是为即将上线的虚拟偶像设计周边。“这个题目,和沈舒学姐设计的项目好像!”一位艺术系女生惊喜地发现。
“为什么选择星火?”面对面试官的提问,哲学系的张薇回答得掷地有声:“我研究过星火的公益项目,你们不仅创造财富,更在改变社会。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板块出一份力。”她的回答,让负责面试的林婉清频频点头。
傍晚时分,沈知意走进员工宿舍区。崭新的公寓楼内,单人间配备着智能家电和独立书房,双人间的阳台上摆放着绿植和休闲桌椅。厨房飘来阵阵香气,来自四川的厨师正在炒制麻辣香锅,广东师傅则在熬制靓汤,新疆籍厨师在烤制馕饼。“我们根据员工籍贯统计,准备了八大菜系的菜单。”后勤主管介绍道,“连调味料都是从各地空运来的。”
深夜,沈知意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她翻看着当天的面试记录,重点标注了几位表现出色的学弟学妹。bb机突然震动,是沈宁发来消息:“星辰文化传媒新签约的艺人想参观星火,说从小就是你们的粉丝!” 她笑着回复,目光落在窗外——大厦周边的街道灯火通明,新入驻的企业正在装修,小吃摊上的老板们忙着招待加班的员工,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天,首批录取通知陆续发出。收到消息的毕业生们欢呼雀跃,有人立刻在宿舍收拾行李,有人给父母打电话报喜。“妈,我被星火录取了!以后不用租房,还有年假能回家看您!”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女生说着说着, tears湿润了眼眶。
一周后,新员工入职培训正式开始。沈知意站在培训大厅的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星火的创业历程。从300平的工作室到如今的商业帝国,每一帧画面都让台下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在这里,你们不仅是员工,更是星火的未来。”她的声音坚定而温暖,“希望你们能像十年前的我们一样,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散会后,几位新入职的学弟学妹围过来。“学姐,听说您在大学就带着大家创业了?”“我们真的能参与星宁金融的核心项目吗?”沈知意笑着打开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展示里面珍藏的老照片:“当然可以。只要你们敢想敢做,星火的平台永远向你们敞开。”
夜幕降临,星宁金融大厦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街区。新员工们在宿舍阳台上俯瞰着这座城市,有人在书房里研究资料,有人在厨房尝试烹饪家乡菜。而在沈知意的办公室,她正对着地图规划新的发展蓝图。十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更多的新芽,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