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9日傍晚,北京的晚霞将国贸商圈染成琥珀色。万达集团总部内,王健林对着财务报表拧起眉头,计算器上跳动的数字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集团扩张急需资金,可传统银行的贷款额度远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商业版图。电视新闻突然切入画面,镜头扫过三环内矗立的星宁金融大厦,主播激昂的声音传来:“星火系旗下星宁金融创新推出线上贷款服务,最高授信额度达800万元!”
王健林将遥控器重重拍在茶几上,拨通助理电话:“联系星宁金融,我要亲自谈合作。”半小时后,沈知意的私人专线响起,来电显示“万达集团”几个字让正在审阅文件的她微微挑眉。“沈总,王董希望能与您面谈贷款事宜。”对方的语气带着老牌企业家特有的沉稳,却难掩急迫。
次日清晨,星宁金融大厦60层的贵宾会议室,檀香混着咖啡香在空气中弥漫。王健林身着深色西装踏入房间,目光扫过墙上的全息数据屏——实时跳动的全球金融走势、星火系企业的营收曲线,最终落在角落的“智能风控系统”演示界面。“沈总年轻有为啊。”他在真皮沙发落座,开门见山,“听说贵公司的贷款审核只需24小时?”
沈知意微笑着示意助理送上茶点:“王董,我们的AI风控系统能在30分钟内完成企业资质评估。”她轻点平板电脑,调出万达集团的财务模型,“不过,贷款额度并非单纯取决于抵押物,更看重企业的创新潜力与现金流稳定性。”
王健林的瞳孔微微收缩——对方竟已提前分析了万达的财务数据。“沈总这是不信任我们老牌企业?”他的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沈知意却将屏幕转向窗外的星火创业孵化园:“恰恰相反,我们希望用科技为传统行业赋能。去年,星火帮助某纺织老字号获得低息贷款,通过数字化改造,年营收增长了300%。”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陈默推门而入,手中笔记本电脑投射出动态推演:“王董,若采用我们的供应链金融方案,可将贵商场的租户信用纳入评估体系,不仅能提高贷款额度,还能优化资金周转效率。”王健林摩挲着茶杯,突然笑出声:“你们倒是敢想,把商场租户变成信用背书?”
“风险与机遇并存。”沈知意调出星宁金融的成功案例库,“某连锁餐饮品牌通过我们的平台,用未来三年的租金收益作担保,获得了5000万贷款用于扩张。”她顿了顿,目光直视王健林,“关键在于,如何用数据精准量化风险。”
谈判持续到深夜。当王健林最终签署合作意向书时,窗外的京城已沉入夜色。他握着沈知意的手,语气难得地郑重:“后生可畏。这次合作,或许能为传统企业打开新的融资大门。”沈知意望着协议上的“8000万授信额度”,心中已有新的盘算——这笔贷款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星火金融渗透传统商业的关键落子。
三天后,星宁金融官网首页弹出重磅消息:“与万达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商业地产专项贷’”。市场为之震动,财经评论员纷纷预测:“新锐金融势力与传统商业巨头的碰撞,或将重塑中国资本格局。” 而此时的沈知意,正在星火实验室与团队讨论下一步计划——当AI风控系统接入万达庞大的商业网络,数据的洪流将为星火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洞察。
深夜,沈知意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三环内的霓虹与星宁金融大厦的LoGo交相辉映。手机震动,小姑发来消息:“阿深市的地产商们都在打听万达合作细节。” 她轻笑一声,在日记本上写道:“资本棋局中,每一次借贷都是一次布局。当传统商业巨头向科技金融伸手,星火的商业帝国,正以数据为经纬,编织新的时代版图。” 此时,远处星火孵化园的灯光依旧明亮,新的代码正在编写,新的传奇,正在这场传统与新锐的博弈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