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港城的骄阳炙烤着钢筋水泥森林,星宁金融公司所在的大厦b座却如同一座能量核心,不断向外辐射着财富与机遇的热浪。沈知意站在办公室全景落地窗前,俯瞰着维多利亚港的粼粼波光,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股票数据如同一曲激昂的财富乐章——自半年前注册以来,星宁金融公司市值已飙升至1458亿港币,创业孵化园区内更是每天都上演着年轻创业者的逐梦故事。
“沈总,新一批孵化项目通过审核。”助理递上平板电脑,37个创业企划书在屏幕上闪烁,“其中内地团队占比62%,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港城的国际化跳板优势。”沈知意轻点屏幕,调取其中一个智能物流项目的资料,AI评估系统给出“潜力指数9.2”的高分。“通知财务,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再安排与美团外卖的资源对接。”她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与此同时,关于星光娱乐公司的爆炸性新闻正席卷港城娱乐圈。邓紫棋凭借《光年之外》火遍亚洲,其358万港币的单支歌曲片酬,加上220万奖金的消息不胫而走。某老牌电视台的记者举着话筒追问行业前辈:“您如何看待新人片酬超过老牌艺人十年收入?”对方苦笑着摇头:“时代变了,我们还在按部就班领月薪,人家已经在享受科技与资本赋能的红利。”
在港城的明星聚会上,这则新闻成了热议焦点。某影帝举杯自嘲:“拍了二十年戏,攒下的积蓄还不如人家一首歌的酬劳。”台下有人附和:“我们拿固定工资,拍戏受伤连保险都不全,怎么比?”议论声中,沈知意的星光娱乐成了众矢之的,传统经纪公司甚至联合发表声明,指责其“破坏行业生态”。
沈知意却在此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全息投影中,邓紫棋的虚拟形象与真人同台,身后是星光娱乐的智能音乐制作系统。“我们的片酬体系不是盲目抬高价格,而是对价值的重新定义。”沈知意调出数据对比,“传统模式下,艺人收入受限于剧组预算;但在星宁,歌手的收益与作品传播量、商业价值直接挂钩。邓紫棋的《光年之外》创造了12亿播放量,带来的广告、版权收益超2亿,她值得这份回报。”
更具冲击力的是,星光娱乐宣布启动“港城艺人振兴计划”:开放智能选角系统给本地演员,提供量子动捕、AI演技培训等尖端资源;设立“百亿影视基金”,投资优质港产片;甚至推出“明星创业孵化通道”,帮助艺人转型为内容创作者。“与其抱怨差距,不如拥抱变革。”沈知意对着镜头,目光扫过台下表情各异的媒体与艺人,“港城从不缺演技,缺的是让才华变现的土壤。”
这场发布会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当晚,无数演员自发录制视频,展示自己的才艺并@星光娱乐官方账号;某知名导演带着剧本登门寻求合作;就连退休多年的老牌艺人也主动联系,希望参与AI修复经典作品的项目。
在创业孵化园区,内地创业者与港城艺人的跨界合作悄然萌芽。一位开发虚拟现实设备的年轻团队,与港城喜剧演员联手打造沉浸式互动剧;短视频平台创业者则邀请本地网红,测试新研发的智能剪辑系统。这些碰撞如同星星之火,逐渐点燃港城文娱产业的创新热情。
深夜,沈知意再次打开电脑,查看各业务板块的实时数据。创业孵化园区的工位入驻率已达98%,星光娱乐的签约艺人数量翻倍增长,而星宁金融的股票仍在稳步攀升。她拨通邓紫棋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兴奋的声音:“沈总,我刚写完新歌,这次想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专辑!”沈知意笑了,窗外的港城夜景璀璨,而一场由资本、科技与创意引发的行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