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晚,京城的秋夜带着丝丝凉意,沈正国坐在五环内伍号别墅的书房里,手指轻轻摩挲着星达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屏幕上,侄女沈知意旗下星宁集团1.3万亿的纳税数据在台灯下泛着冷光,旁边的财经新闻弹窗不断跳出关于许皮带地产集团的追踪报道——“2万亿资产转移海外”“悉尼顶级海景别墅曝光”“数百名业主维权受阻”。
“知意这孩子,真是给沈家争了口气。”沈正国喃喃自语,端起的茶杯在桌角轻轻一磕。作为市委书记,他太清楚这笔巨额税款意味着什么:地铁新线路的贯通、老旧小区的改造、山区学校的重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民生的重量。而另一边,许皮带的名字却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同为商界人物,一个成为纳税典范,一个却成了过街老鼠。
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秘书小王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沈书记,关于许氏地产的最新情报汇总。”沈正国翻开文件夹,里面夹着执法部门秘密收集的资料:离岸公司的股权架构、海外资金的流转路径、与境外势力的隐秘往来。“这些证据还不够扎实。”他眉头紧锁,“跨国追逃的难度太大,光是司法管辖权就……”
正说着,手机突然震动,是侄女打来的视频通话。屏幕里,沈知意刚结束一场会议,发丝有些凌乱,却难掩眼中的锐气:“大伯,许皮带的事我听说了。需要帮忙的话,星宁的国际情报网络可以……”沈正国连忙摆手:“胡闹!这种事必须走正规程序。不过……”他压低声音,“你在海外的产业多,若是听到什么风吹草动……”
“明白。”沈知意心领神会,“我会让法务部密切关注。对了大伯,星宁准备出资参与市里的‘安居工程’,专门解决烂尾楼业主的问题。”沈正国欣慰地点头,忽然想起什么:“知意,你纳税的事在官场也传开了,有些领导说要把星宁树为典型……”
“大伯,这是企业该尽的责任。”沈知意打断道,“与其宣传我,不如多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像许氏地产留下的烂摊子,多少家庭的心血都搭进去了……”她的声音渐渐低沉,屏幕外的沈正国仿佛看到了侄女骨子里的倔强。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两大商界人物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某论坛上,一张对比图引发热议:左边是沈知意戴着安全帽视察希望小学的照片,右边是许皮带在私人游艇上举杯畅饮的偷拍。配文写道:“同样是商界巨擘,一个让千万孩子有学上,一个让千万家庭无家归。”评论区骂声一片,更有愤怒的业主自发组建“追债联盟”,在社交平台公布许氏地产的黑幕。
在星宁集团总部,法务总监陈薇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大屏幕上,许氏地产转移资产的资金链被拆解成密密麻麻的图谱。“他们通过二十多家离岸公司层层嵌套,最后转入加勒比海的私人信托。”陈薇指着屏幕,“但我们发现,其中有几笔资金流向了星宁在欧洲的竞争对手。”
消息传到沈正国耳中时,他正在参加市委常委会。会议议题本是讨论城市规划,却有半数时间花在了许氏地产的舆情应对上。“必须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市长重重拍了下桌子,“跨国追逃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沈正国沉默良久,缓缓开口:“我们可以寻求国际合作,同时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另外……”他想到侄女的话,“对于烂尾楼问题,或许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重建。”
深夜,沈正国再次打开电脑,看着星宁集团的纳税数据。1.3万亿,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个企业家的担当。窗外,京城的灯火依旧璀璨,他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沈知意或许还在为新的项目奔波;而在大洋彼岸,执法部门的追逃行动也从未停歇。老祖宗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些人,终究逃不过法律与良心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