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AI”开放平台上线后,极大地推动了AI技术在华夏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未来智能科技的行业领导者地位愈发稳固。
但林风并未停止思考,尤其是在他最为重视的AI教育领域。
“未来课堂”虽然已经非常智能和个性化,但对于低龄段(如小学、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长时间面对冰冷的屏幕,学习效果和专注度可能会打折扣。而且,缺乏物理实体的互动,总感觉少了点温度和趣味性。
“AI老师,能不能拥有一个‘身体’呢?”林风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想到了公司收购的“哈工匠机器人”团队,以及他们日益成熟的机器人硬件设计和制造能力;想到了公司领先的“风AI”对话能力、“启明”芯片的端侧计算能力、以及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AI教育机器人!
“我们要做一款能够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可以和孩子们进行真实互动、寓教于乐的智能教育机器人!”林风在x-Lab(前沿技术探索部,机器人团队已并入或紧密协作)的项目启动会上说道。
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启蒙星”(qimeng xing)!
目标是打造一款集AI老师、学习伙伴、娱乐玩伴于一体的、低成本、高智能的教育机器人!
任务立刻分解下去:
机器人本体设计(李卫国团队负责): 要求外形可爱、亲和(避免恐怖谷效应),材质安全、耐用,具备基础的移动能力(轮式或履带式),配备可显示内容的屏幕(或微型投影)、摄像头(用于视觉交互)、麦克风阵列(用于语音识别)和扬声器。
核心AI大脑(陈薇、周明团队负责): 在“风AI”基础上,训练一个“儿童模式”的对话系统,语言风格更活泼、更符合儿童认知;将“未来课堂”的个性化学习引擎进行适配和轻量化;集成【高级计算机视觉技术】,让机器人能识别绘本、卡片、简单的手势甚至用户情绪(基础)。
端侧芯片与系统(梁博团队负责): 采用低功耗版本的“启明”系列芯片(假设已研发出适用于终端设备的版本),进行板载AI计算,确保核心交互功能的本地运行(无需完全依赖云端),并开发配套的机器人操作系统。
在未来智能科技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和充足的研发投入下,“启蒙星”教育机器人的原型机,很快就开发了出来。
它大约半米高,圆滚滚的身材,大大的电子眼睛可以显示各种萌萌的表情,能用轮子灵活移动,胸前有一块触摸屏,脑袋上还有能识别语音指令的“小耳朵”。
它能用稚嫩可爱的童声讲故事、唱儿歌;能像AI家教一样,耐心解答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字母卡片、水果图案,进行互动教学;能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推送合适的益智游戏和练习题;甚至还能识别孩子的情绪,用不同的语气进行鼓励或安慰……
“太可爱了!这要是上市,肯定卖爆!”公司内部测试时,女员工们都爱不释手。
但林风并没有急于将“启蒙星”推向商业市场。他认为,这款带有“启蒙”意义的产品,应该首先被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第一批(数百台)“启蒙星”机器人,通过未来智能慈善基金会的“智惠教育”计划,无偿捐赠给几所位于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合作试点小学!
用AI机器人,去弥补那些地区教育资源,尤其是个性化辅导资源的严重不足!
当这些造型可爱、功能神奇的“启蒙星”机器人,被运送到那些硬件条件相对落后的小学课堂时,立刻引起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轰动!
孩子们像迎接新伙伴一样,围着机器人又摸又看,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老师们在接受了未来智能技术人员的简单培训后,也开始尝试将这些“AI小助教”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效果是惊人的!
——原本枯燥的识字课、算术课,因为有了“启蒙星”的互动游戏和趣味问答,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大大提高! ——对于一些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启蒙星”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极具耐心的辅导和讲解,弥补了老师分身乏术的遗憾! ——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班级,“启蒙星”还能在课后扮演“故事大王”和“聊天伙伴”的角色,给予孩子们情感上的陪伴!
试点学校的老师们纷纷反馈:“这些小机器人太有用了!简直是我们的‘第二老师’!”“孩子们现在天天盼着上课和机器人互动!”“感觉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都提高了!”
这次试点,不仅成功验证了“启蒙星”教育机器人的技术可行性和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未来智能科技,在AI硬件产品领域,迈出了坚实而成功的第一步!
证明了他们不仅能做软件、做平台、做芯片,更能将这一切整合起来,创造出真正走进现实生活、带来改变的智能硬件!
林风看着后台传来的、试点学校孩子们围着“启蒙星”机器人学习玩耍的照片和视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用AI点亮童年,用科技启迪蒙昧。
这,或许比单纯的商业成功,更让他感到满足。
当然,商业化的道路,也已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