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坐在办公室里,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脑海里正谋划着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拿起电话,熟练地拨通了高小琴的号码。
电话那头很快传来高小琴温柔且恭顺的声音:“祁省长,您找我?”祁同伟靠在椅背上,不紧不慢地说道:“小琴,我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你想办法把咱们这边那些有污染的矿产资源加工业务,还有日化产品业务,通通转移到隔壁省李达康的地盘上去。看看这位炙手可热的李常委,到底接不接招。”
高小琴微微一愣,但多年来对祁同伟的言听计从,让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应道:“好的,祁省长。我这就去安排,不过这事儿得做得隐秘些,不能让人轻易察觉。”祁同伟冷哼一声:“哼,这是自然。你在商界人脉广,手段也多,我相信你能办妥。但要记住,速度要快,还要尽可能制造出这些业务是主动寻求合作,前景一片大好的假象,别让李达康看出破绽。”
挂了电话,高小琴迅速行动起来。她先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团队,详细地部署了计划。一方面,安排专人与矿产资源加工和日化产品领域的合作商沟通,许以重利,让他们配合转移业务的行动,编造一些诸如在汉东发展受限,急需拓展新市场等理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隔壁省放出风声,宣传这些业务的所谓优势和潜力,营造出这是难得商业机遇的氛围。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运作,一切准备就绪。高小琴安排手下的得力干将,带着精心准备的合作方案,前往隔壁省与李达康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接触。他们在介绍业务时,把这些有污染的产业描绘成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优质项目,还特意提及愿意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祁同伟在汉东密切关注着事情的进展。他坐在办公室里,时不时查看相关的消息反馈,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已经看到了李达康面对这突如其来“大礼”时的表情。他心里想着,李达康若是接下这些业务,必然会面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到时候看他如何应对;若是不接,那在上级领导和商界眼中,他李达康恐怕就是个错失发展机遇的胆小之人。无论李达康作何选择,祁同伟都觉得自己稳操胜券,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就这样悄然拉开了帷幕。在隔壁省,李达康还在为省内的各项发展事务忙碌奔波,浑然不知一场“暗潮”正悄然涌动。高小琴安排的人凭借着精心编造的商业说辞和诱人的合作条件,成功说服了不少当地的企业和部门。那些有污染的矿产资源加工业务和日化产品产业,如同一条条“暗线”,逐渐在隔壁省扎根落地。
等李达康从一些风言风语中察觉到异样,急忙展开调查时,一切已然成定局。大量从汉东转移过来的产业已经开始生产运作,各种机器轰鸣作响,原材料进进出出,想要立刻叫停,谈何容易。
李达康气得脸色铁青,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心中又气又急。他深知这些产业背后隐藏的污染隐患,一旦处理不好,将会给本省的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他咬咬牙,深知此事必须尽快向沙瑞金汇报,寻求解决之策。
李达康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前往沙瑞金的办公室。他敲开房门,沙瑞金看到他满脸的焦急,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达康,这么着急,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李达康快步走到沙发前坐下,眉头紧皱,说道:“沙书记,出大事了。汉东省有人使坏,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不少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咱们省来了。等我发现的时候,这些产业已经开始生产了。”
沙瑞金脸色一沉,严肃地问道:“你详细说说,到底怎么回事?怎么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让这些产业落地的?”
李达康满脸自责地说:“都怪我疏忽了,这段时间忙于其他工作,对招商引资这一块没有盯紧。他们打着能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幌子,许以各种优厚条件,和下面一些部门、企业谈合作。那些人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没仔细核查就签了协议。现在这些产业已经开工,要是强行关停,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沙瑞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达康,这件事确实棘手,但咱们也不能慌乱。当务之急,是要评估这些产业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调查清楚汉东那边到底是谁在背后推动这件事,咱们不能吃这个哑巴亏。”
李达康连忙点头,说道:“沙书记,您说得对。我这就去安排相关部门进行环境评估,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对于汉东那边,我也会通过组织渠道去沟通,要求他们给个说法。”
沙瑞金拍了拍李达康的肩膀,说道:“好,这件事你去办,有什么进展及时向我汇报。咱们一定要妥善处理,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也不能破坏了本省的发展大局。”
李达康站起身来,眼神坚定地说:“沙书记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处理好这件事!”说完,他匆匆离开办公室,准备投入到紧张的应对工作中去。
李达康迅速组织了精干力量,对此次产业转移事件展开深入调查。调查组的成员们如同嗅觉敏锐的猎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与汉东方面接触的企业入手,顺着合作脉络一路深挖。
他们走访了众多参与承接这些产业的当地企业,仔细查看合作协议、沟通记录以及各种往来文件。在与企业负责人的反复交谈中,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大致轮廓。种种迹象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汉东的祁同伟。那些前来洽谈合作的人,虽行事颇为隐秘,但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信息,以及一些刻意营造的舆论风向,都隐隐暗示着背后有祁同伟这样级别的人物在推动。
然而,尽管大家心里基本确定是祁同伟在指使这场产业转移,但真正能够定罪的证据却如泥牛入海,踪迹全无。祁同伟行事谨慎,高小琴更是善于在商界周旋,他们提前做好了诸多防范措施。合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大多采用口头约定或者模糊处理,即便留下文字记录,也难以找到直接关联祁同伟的内容。
调查组的成员们为此绞尽脑汁,他们不断扩大调查范围,试图从其他角度找到突破口。他们调查祁同伟身边人的行踪,分析汉东相关政策的变化,甚至对汉东与隔壁省近期的经济往来进行全面梳理。但每一次看似接近真相的时候,线索都会突然中断,仿佛有人在暗中操纵,巧妙地抹去了关键证据。
李达康得知调查进展后,在办公室里双眉紧锁,一脸凝重。他明白,没有确凿证据,即便心里认定是祁同伟所为,也无法对其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懑,却又不得不暂时压抑情绪,思考下一步的应对之策。他深知,这场较量不会就此结束,祁同伟既然敢出此招,必然早有准备。但李达康也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证据,让祁同伟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还隔壁省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