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一次反击的失败,西华国上下陷入了一片紧张和忧虑之中。
面对强大的敌军,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并最终决定采取防守策略以抵御敌人的进一步进攻。
与此同时,董志道这位一向谨慎行事的将领,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西华国的都城兴邦城。
然而,这座都城并非孤立无援,其周边还设有坚固的卫城。当初如此布局,正是为了形成相互支援、互为犄角的防御态势。
深知这一情况的董志道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军队兵分两路。
一路由他亲自指挥,直接朝着兴邦城进军;另一路则被派往牵制卫城的守军,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
负责攻打卫城的将军在抵达目的地后,迅速展开行动。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决定组建一支敢死队,趁着夜色掩护,尝试通过徒手攀爬城墙的方式攻入城内。
这种战术无疑极为危险,但在常规的攻城手段难以奏效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当得知要组建敢死队时,军中的韩五表现得异常积极。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凭借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勇气成功入选。
就在这个夜晚,天空漆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韩五身背武器,悄悄地来到城墙脚下。
他看准了城墙拐弯处的一角,手脚并用,如同一只敏捷的猿猴般迅速向上攀爬。仅仅几下功夫,他便已经成功登上了城头。
与韩五一同攀爬的其他队员们也都在奋力攀登,但韩五却是第一个登顶的人。
在军队中,对于第一个登上城墙且存活下来的士兵有着特殊的称谓——“先登”。而一旦获得这个荣誉称号,随之而来的赏赐也是极其丰厚的。
令人惊喜的是,在韩五等人的英勇冲击下,这一次的攻城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卫城终于被攻破。
毕竟西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爬城不用云梯直接上,这种高风险操作会有人干。
就这样韩五从军一年,就先后拿下了,斩将、陷阵、夺旗、先登。
虽然很多有运气成分,但是由于军功比较明显,韩五被加封为进武副尉。
这个职务非常低,甚至不是军官而是军吏,只有从九品。
接下来的两年就比较平淡,跟着董志道的指挥在兴邦城附近修建半永久工事。
并且前后跟着几位将军打退了,前来勤王救驾的西华国援军。
话说,董志道围着西华国的都城,本来也有围点打援的意思。
在安木王朝的军队围困敌国都城的这两年,也是哲宗皇帝的身体快速变差的两年。
原本哲宗那羸弱的身躯便时常被病痛所折磨,头痛欲裂不说,还时不时地咳出血来,整个人看上去苍白而憔悴。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看到自己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时,其生母太后苏婧妍心中所想的并非如何悉心照料儿子以使其康复,而是忧心忡忡于倘若这个儿子不幸英年早逝,那么皇位的继承问题该如何解决。
为了达成她自己日后能够顺利晋升为太皇太后的目的,苏婧妍可谓绞尽脑汁、不择手段。
她先是指使那些与自己亲近的嫔妃们整日围绕在哲宗身旁,如胶似漆般粘着他,以期能够早日怀上龙种。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计划的万无一失,心狠手辣的苏婧妍甚至暗中吩咐下人在给哲宗使用的熏香里添加催情药物,同时在他食用的饭菜中混入滋补之品。
不得不说她是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这些受太后指使的嫔妃们自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个个身着轻薄透明的纱衣,内里仅着一件小小的抹胸,若隐若现间尽显风情万种。
再加上她们刻意摆出的种种诱人姿态以及言语上的百般挑逗,直把个正值血气方刚之年的哲宗迷得晕头转向。
这天,哲宗好不容易才将堆积如山的奏折批阅完毕,正准备起身活动一下筋骨,却见一名娇艳欲滴的贵妃款步而来。
只见那女子身姿婀娜,步履轻盈,走到近前,更是直接将那温香软玉般的娇躯轻轻倚靠在了哲宗身上。
哲宗哪里禁得住这般诱惑,当下便一把抱起这名贵妃,急匆匆地步入寝宫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这边两人云雨未歇,那边又有一名嫔妾袅袅婷婷地走了过来。
只见她从背后伸出一双玉臂,轻轻地搂住了哲宗的腰肢,并嗲声嗲气地说道:“官家,您可不能厚此薄彼呀!难道就只疼惜那位姐姐,不肯也来疼爱疼爱奴家么?”
就这样,这种荒诞不经的场景几乎成了这位年轻皇帝近两年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哲宗年纪轻轻,哪里经得住这种考验,没过多久本来还算年轻有为的少年天子就开始沉迷女色。
本来就政务繁忙,现在这些后宫佳丽又每天需要耕耘,就算是身体好的人也撑不住。
哲宗皇帝当然知道这里面有自己母亲的意思,但是当他向母亲反映问题的时候。
太后苏婧妍的回答是:“留下子嗣要紧,不如政务就别处理了,专心的在后宫繁衍血脉才是重中之重。”
听到这种说法,哲宗大吃一惊,这不是书里面昏君的所作所为吗?
于是他依旧每天坚持开朝会、批奏折,但是无节制的沉迷后宫的也同样没有改。
没办法,谁让那些嫔妃太迷人了。
此时哲宗皇帝的身体,就像是一棵树,被繁重的工作和女色轮流砍伐。
很快他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新增了尿频尿急,腰酸腿疼,甚至走路需要小黄门的搀扶。
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垮了,哲宗毅然决然的下令,不允许任何妃子侍寝。
但是为时已晚,他还是长眠于这个冬天的风雪之中了。
而且让苏婧妍很失望,他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以至于不得不让,哲宗皇帝的十一弟,端王宋锦文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