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第一场山雨浇透了青岩镇的古驿道,陈凡踩着湿滑的青石板,指尖抚过明代烽火台斑驳的墙砖。无人机在头顶盘旋,测绘仪器的红光扫过残缺的垛口,在镇文旅局的规划图上投下一道刺眼的红线——省道改扩建工程将削去烽火台南侧三米基座。
\"陈主任,省考古所的人被村民拦在村口了!\"文化站长老周举着伞追来,公文包里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被雨水浸湿卷边,\"他们说要动祖宗的根基,就从身上碾过去......\"
陈凡瞥了眼手表,距离省交通厅现场协调会还剩两小时。他抄近路穿过晒谷场,运动鞋陷进泥泞的稻茬地,裤脚沾满褐色的泥浆。烽火台前的景象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十几个老汉盘腿坐在挖掘机履带前,泛黄的族谱摊在油布上,朱砂圈出的\"龙脉走向\"正与施工图纸上的虚线重合。
\"工程环评报告里明确标注了文物避让范围。\"陈凡抖开省文物局的批复文件,红色公章在雨水中愈发鲜艳,\"新省道距离烽火台本体足有十五米,符合《古建筑保护规范》最低要求。\"
赵大奎举着手机录像,镜头故意对准墙根裂缝:\"这破石头堆着能当饭吃?可你们动土震坏了老祠堂的房梁咋办?\"他身后,王氏宗祠的燕尾脊果然缺了半截瓦当。
\"根据《物权法》第九十二条,施工方必须对相邻建筑物做安全评估。\"陈凡调出手机里的监测数据,\"上周爆破试验的震动波峰值只有0.12厘米\/秒,远低于危房标准。\"他突然放大祠堂梁架的蛀蚀特写,\"倒是白蚁防治再不搞,雨季结束前屋顶怕是要塌。\"
围观人群出现骚动,几个穿对襟褂的老人凑近屏幕指指点点。陈凡趁机拨通省古建所的视讯:\"李教授,麻烦您给乡亲们讲讲祠堂修缮方案......\"镜头适时扫过3d复原图,鎏金斗拱在虚拟光影中重现辉煌。
协调会在镇中学礼堂举行,陈凡调试同声传译设备时,瞥见交通厅代表与王氏宗亲会长在角落密谈。当投影仪映出\"优化线位节省预算1200万\"的ppt时,他忽然举手:\"建议启动不可移动文物影响补充评估,依据是《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
会场陡然寂静,交通厅总工的铅笔啪地折断。陈凡不紧不慢点开政务平台:\"省文物局三天前刚批复了我们的补充申请,评估费用由县财政专项资金覆盖。\"他特意亮出电子批文上的时间戳——正好卡在协调会召开前48小时。
深夜的镇政府档案室,陈凡借着手电筒的光核对清代地契。当\"官道南移三丈五尺\"的毛笔字映入眼帘时,他抓起相机连拍二十张特写。这些模糊的墨迹将成为明天谈判桌上最锋利的匕首——证明现行省道路线竟与光绪年间的改道方案惊人相似。
二次协调会因突发事故中断。陈凡陪同考察隧道施工点时,山顶滚落的巨石砸毁了文物监测点。他扒开碎石堆,从变形仪器里抠出数据卡:\"这是连续三个月的震动监测记录,峰值出现在上周五下午两点......\"
\"那天我们在五公里外做地质勘探!\"中铁局代表涨红了脸。陈凡调出卫星云图:\"但气象记录显示,周五正午有短时强对流天气。\"他忽然放大山体裂缝的航拍图,\"雨水渗入岩层导致重力崩塌,施工方未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设置警示标志。\"
交通厅长的茶杯重重顿在桌上:\"如果停工做地质灾害评估,工期至少延误半年!\"
\"或者采用明挖回填方案。\"陈凡铺开连夜赶制的对比图,\"虽然成本增加800万,但能避开断层带,还能把明代驿站遗址纳入旅游线路。\"他点开省文旅厅的补贴文件,\"正好够申请国家文化公园配套资金。\"
秋分那天的签约仪式充满火药味。王氏族人坚持要在协议里加上\"龙脉修复\"条款,陈凡却掏出从县志办翻出的《堪舆考》:\"古人说的龙脉是水土保持系统,咱们现在搞的生态护坡工程才是真保龙脉!\"
他示意施工队展开效果图:混凝土网格里爬满葛藤,鱼鳞坑蓄着雨水,既固土又造景。几个读过水利职高的后生率先鼓掌,老辈人摩挲着效果图上的仿古沟渠,恍惚看见了先辈修筑陂塘的身影。
当第一车生态砖运抵工地时,陈凡在监理日志里夹了片黄栌叶。三个月前处理环保督察危机时,他还不懂怎么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捏合成一个故事,如今却能对着航拍图讲解何为\"古今智慧叠合\"。
寒露前夕的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陈凡作为唯一乡镇代表发言。ppt播放到新旧路网对比时,他突然插播手机视频:赵大奎戴着安全帽指挥族人搬运生态砖,背后是初具雏形的仿古护坡。掌声响起时,陈凡正盯着材料里的新任务——交通运输部将青岩镇列为\"交通与文旅融合试点\"。
散会后,省长在贵宾室递来支烟:\"你们那个'以工代赈'模式,国办调研室很感兴趣。\"陈凡摆手谢绝,却接过了更烫手的山芋:\"下个月去部里汇报,材料要突出群众参与式保护。\"
高铁穿越隧道时,陈凡在手机便签里记下九条整改意见。文档加密前,他截屏发给镇人大主席团——这是经历三次审计风暴后养成的肌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