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归村:晋北黄土上的六载浮沉距大同八十里的半干旱山区里,雁归村的窑洞嵌在黄土坡上,像大地睁着的眼。1960年粮荒最烈时,窑洞里的储粮窖见了底,走西口后裔们攥着最后一把莜麦面,仍按老规矩凑在一起蒸栲栳栳——热气裹着麦香飘出窑洞,却暖不透饿肚子的寒冬。1962年春风刚吹绿山尖,自留地的疆界悄悄扩容,村民们凌晨就扛着锄头去翻土,把希望埋进新垦的地里;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号子响彻山谷,锄头挖破了坚硬的山皮,一层层梯田顺着山势铺展开,汗珠子砸在黄土里,竟也冒出了青苗。可日子刚有盼头,1965年知青返城的消息就来了。村口老槐树下,知青们捆着行李卷,走西口传下的互助情分,让村民们塞给他们的莜面口袋,沉甸甸压着不舍。谁料转年1966年,批判封建迷信的风刮到村里,老人们藏在窑洞角落的神龛被翻出,栲栳栳的花纹里,竟也添了几分说不清的紧张。这六年,雁归村的黄土坡上,既有饿肚子的煎熬、改政策的忐忑,也有互助的暖、造梯田的劲。莜面香里藏着生存的韧,窑洞深处锁着岁月的秘,走西口的后代们,在半干旱的山坳里,把日子过成了一部揉着麦香与黄土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