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炎黄年轻的时候,那时的人类没有御兽师的存在,人类只能躲在妖兽不愿意去的犄角旮旯里存活。
炎黄的部落就生活在黄河的边缘,黄河水质很差,泥沙弥漫水中,没有水系妖兽愿意去里面生活,再加上水流湍急,外来喝水的妖兽很少来此。
因此,炎黄平安的生活到十五六岁的年纪,炎黄小时候就展现出非比常人的智慧,学习还是创新,都比一般人做的更快,更好。
好景不长,炎黄的部落迎来了一只受伤的妖兽,炎黄部落的人为了躲避妖兽的袭击,四散而逃。
炎黄与族人在山林躲避的那段日子,让这位小小少年,认清了现实。人口接近减半的部落,重新回到黄河边的家园,炎黄每天都在抱怨天地的不公平,为什么妖兽生来就这样强大,人生来就做它们的口粮。
部落想要延续,十五六岁的孩子,依然成为了生育主力,炎黄虽然想要改变人类的现状,但没有基础,从零到一,何其之难。
炎黄结婚了,部落的规矩就是如此,炎黄的聪慧也抵御不了集体的力量。炎黄心里早已埋下种子,于是每天外出想要找到这个世界运转的原理。
一天,炎黄在黄河边遇到了一个人类少女,他不认识。这段黄河边,只有他这一个部落,于是他就把这个哑巴少女,带回了部落。
原来少女不是哑巴,只是不会说话,在部落里两人相处的很好,但因为炎黄已经有了妻子,这让少女很是伤心。那个时候一个人有很多妻子,或者一个人有很多丈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知这个少女为什么这样抵抗。
少女跑了,炎黄的部落被妖兽袭击,没了...
炎黄跟随族人流浪在山林之间,两人竟然再次遇到。或许是愧疚,或许是对这个部落有着感情,或者是因为炎黄的缘故。
少女跟随部落,一路上保护着炎黄部落的族人。没错,这个少女在暗地里,一个人抵抗着妖兽!
秘密被炎黄发现,人怎么能对抗妖兽呢?这不合理啊。
原来少女是妖兽,一种很少见,天生地养,生来便是人类模样的妖兽,妖精。
妖精是妖兽,一种只修灵气的罕见妖兽。少女刚出生就遇到炎黄,被带到人类的部落,她是人类思想的妖兽,所以她才会帮助人类。
炎黄兴奋,他看到了人类崛起的希望,既然少女可以运用灵气,那同为人形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做到。
现实很残酷,人类没有灵脉,用不了灵气。但少女是罕见的妖精,对于灵气的妙用,她先天就聊熟于心。
炎黄是个聪慧的人,他观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灵气也是如此,只是人用不了灵气,这该怎么办呢。
随着炎黄每天思考这些深奥的问题,他的精神力在慢慢增长。直到一天,他看到少女用灵石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法阵。他顿悟了,灵气不行,肉体不行,还有精神啊。于是他企图搞懂法阵的奥妙,他想搭建一个精神的法阵!
没有灵脉,是无法感觉到灵气的奥妙,法阵的妙用。炎黄只能让少女转述给他听。春去秋来,炎黄感觉自己的精神好像已经到达了极限,但对于法阵的搭建,他仍是一知半解。
没有灵脉的人,就像被蒙上了双眼,无论少女的言语多么准确,但看不到,就是看不到。世界的样子,都只是这个盲人的幻想罢了。
某天,炎黄看到少女用灵气控制一只妖兽,他很是震惊,这太神奇了,要是能驾驭妖兽,用妖兽对抗妖兽,那人类在不用怕妖兽来袭。
问题又回来了。没有灵气,如何控制妖兽。他请教少女如何用灵气做到这点的,他思考精神的妙用,他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终于,炎黄顿悟了,或许是知识的累计,或许是炎黄的智慧,或许是上天的恩赐。
炎黄设想出一个精神法阵,只是法阵简陋,就算是妖兽蛋,只要里面的妖兽精神有一点反抗,他的精神法阵都会崩坏。
精神法阵要烙印在妖兽的精神上面。没有妖兽不会反抗,就算是在妖兽里的妖兽幼崽,都是如此。这是本能,精神法阵对于妖兽来说,就是危险,就是威胁。
怎么办呢?妖精少女,以身试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只御兽!
只修灵气的妖精,能给御兽师带来一项简单粗暴的好处,那就是打通御兽师身上的灵脉。感受到灵脉的炎黄,再加上御兽少女的帮助。他对于灵气,精神的研究,越来越深。
他开始游走大荒,传授精神之法的同时,完善契约法阵,开创御兽空间,开创召唤法阵。
晚年更是总结精神之奥秘,开创了普通人修炼能够增加精神的功法。开创了精神之瓶,能够稳住精神之水,不至于精神之力用过一次,就还需重新修炼。开创了,精神之瓶里的种子,全力浇灌就能开出精神之花,大大降低了用出契约法阵的难度。
他这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开创了御兽师,开创了一个新世界。
老师的声音结束,众多学生回过神来。刚才仿佛随着老师的话,见证了炎黄的一生,见证了法阵的起始。
法阵的作用是什么,老师没有说。但学生们都明白了,法阵就是世间的一些规律,法阵的作用,就是用灵石、妖核撬动这些规律,为己所用。
那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女老师,笑了笑,接着说道:“法阵的作用,法阵为什么只有拥有灵脉的御兽师才能布置,炎黄的故事都有描述。”
“灵脉就是开启灵世界的钥匙。甭管什么妖兽,天生就有灵脉,而人类先天是没办法开启灵脉。好在,先人想出用精神撬动妖兽,再借助妖兽获取灵脉,真是伟大的想法。”
“好了,这堂课只是介绍下法阵的由来。法阵的奥秘还藏在各位的灵脉中,下课之后好好修行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