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剿匪之谋,以身为饵(求订阅)
一声时辰已到,东市刑场人头滚滚。
朝廷百官也被朱由检要求到现场观刑。
看着一个个被砍下死不瞑目的人头,这些观刑的百官们无不感到恐惧。
深刻的意识到,当今陛下可不是一个能任由欺负的主。
同时,也从这场观刑中意识到,皇帝这是在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是在杀鸡儆猴。
也暗示了这些文官,皇帝对于以前的事也许不会过于追究。
毕竟这次的大案并没有牵连出其他与此案无关的人员。
所以,今后大家就老实点,若是有人敢再犯,那就只有一个下场了。
并且,这些文官们也不知道皇帝手里是否掌握着他们的黑历史。
今后只能老实做事,不然皇帝很可能会拿出那些黑料来整治他们。
至少,在皇帝与南方集团在接下来的断粮斗争中未分出胜负之前,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经过此次延绵二十余日与朝堂大臣们的斗争,朱由检初步整肃了一遍朝堂,掌控了朝廷大部分实权。
接下来就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再接着整治便是了。
眼下距离孙传庭前往陕西上任已出发一个月了。
按照路程来算,孙传庭应该已经到陕西了吧。
朱由检将目光投向了陕西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
整治朝堂只是朱由检顺势为之,陕西剿匪才是朱由检此时一直都很关注的重头戏。
正如朱由检所料,孙传庭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长途跋涉,已经赶到了西安。
这一路之上,孙传庭都在思考具体的剿匪之策。
虽然孙传庭此前从未有过具体的带兵战斗的经验,但是也潜心研习过许多兵书。
至少在理论上对于战事是极为了解的。
所缺乏的就是实战验证了。
虽然有这个极大的缺陷,但是现在自己已经在这个位置上了,也容不得半分的退缩。
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一往无前。
在具体如何剿匪一事上,朱由检并没有给予孙传庭提供任何指导。
朱由检自己并不了解战事,拿不出也不敢给予孙传庭瞎指挥。
给予孙传庭的剿匪支持也就是在情报上以及资源后勤上给予帮助。
情报方面,朱由检给孙传庭指出了陕北地区匪寇的大概数量和大概分布范围。
以及这些匪寇已经成势,计划在来年初聚集于安塞县举旗造反。
虽然朱由检提供的这些情报很很粗略,但是对于孙传庭来说价值已经很大了。
掌握了先机,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主动,就提升了胜算。
为了更加详细的情报,孙传庭已经先行派出了不少皇帝安排的锦衣卫和东厂人员前去打探具体的匪寇情报。
在后勤上,朱由检给了孙传庭两百万两银子的军费用于剿匪。
这已经是极大的支持了。
有了这笔银子,军心就能得到极大的激励。
明军主要是弱在军心斗志上,个人的武器装备与战斗技巧相比乌合之众的匪寇来说要专业很多。
只要补齐了军心斗志的短板,大有可为。
孙传庭考虑的不是明军能不能打得过这些匪寇的问题,而是考虑要如何才能在更短时间内更高效率的完成剿匪任务。
毕竟相对于剿匪来说,剿匪结束后的赈灾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但是在赈灾之前,需要先一步将这些匪寇清扫一空,才能给赈灾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要在更短时间更高效率的剿匪,思来想去,孙传庭也只能想出需要将这些匪寇聚集在一起,然后来一场大决战,一战定乾坤。
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但是其中的风险也极大。
若调兵对这些匪寇在没有聚集起来之前进行各个击破,会更加的稳,难度更低。
但是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大大的提升。
这些匪寇往山里一钻,搜寻起来难度极大,所需的兵力也会大大提升。
不能把这次的剿匪演变为一场持久战,对于接下来的赈灾行动很不利。
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赈灾过程很容易被这些匪寇破坏。
所以必须要聚而歼之,一劳永逸。
大方向确定,孙传庭开始研究具体的战术。
从之前在京师中得到皇帝的启发,孙传庭将决战战场选择在了安塞县。
这是个好位置,方便匪寇们聚集。
同时距离边镇也不太远。
战场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才能将这些匪寇们提前聚集在此地。
时间紧迫,孙传庭已经抵达了陕西,可不想按部就班的继续再等四五个月。
等到这些匪寇按照他们预谋的那般自动聚集起来。
毕竟赈灾也很紧迫啊。
进入陕西地界以后,一路行来,孙传庭已经看见了太多的饥民流浪,甚至路边还有很多尸骨。
抵达西安后,在西安也看到了太多聚集在这里的流民。
正如陛下所说的那般,陕西眼下的形势已如烈火烹油,只需要一点火星便能点燃。
这还是陕西靠近南边的地区。
越往北方去,形势会更加的严峻。
所以,孙传庭一刻都不想耽误,需要尽快解决了匪寇展开赈灾。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匪寇们提前聚集在预设战场?
孙传庭苦思冥想后得出了一个答案,以身为饵。
自己亲自带着大量的军费和粮草北上,以巡边的名义前往。
这些匪寇既然已经决定了要聚集起来举旗造反,也不会在乎提前几个月。
而且,还有什么能比杀掉一个朝廷二品大员祭旗造成的影响力更大呢?
况且,还能缴获一大批的粮草和钱财,对于后续招兵买马扩大队伍都是一件好处极大的事。
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好的造反机会了。
孙传庭也不直接表明剿匪一事,只是以巡边发放军饷和赈灾的名义北上。
同时也下令所辖的四个边镇由总兵带着队伍南下前来安塞拜见这位总督,主要是来领取军饷。
毕竟,孙传庭自己一个个亲自到边镇去发军饷所需时间太长了。
正好安塞已是灾区,且也是几个边镇距离比较适中的位置。
疑点不大。
每个边镇总兵带个两千的士卒随从护卫不过分吧。
四个边镇就能带来八千的士卒,而且还是精锐。
另外,在路上,孙传庭也已经知晓了陛下要到边镇挑选士卒到京师编入羽林军的事。
这个理由也可借用一下。
以挑选士卒的名义,派出一些人前往边镇,每个边镇再各自挑选一千五百士卒。
而且这些士卒为了尽快赶往京师,都要骑马。
这就是六千的骑兵了。
这六千骑兵各自分散隐蔽行动赶来安塞,隐藏在安塞县城之外。
加起来,能够通过各种难以引起怀疑的名义从边镇调来的精锐士卒就有一万四了,其中还有六千骑兵。
这个人数只是匪寇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且其中还有各个军镇的总兵。
到时候把总督与各个边镇的总兵一锅端,造反事业未来可期啊。
总兵没了,各镇的核心精锐也没了。
边镇军心势必大乱,再加上各个边镇士卒的日子早就苦不堪言。
这时,匪寇们只需要振臂一呼,势必能引来许多边镇士卒投靠,跟着一起造反。
有了边镇士卒的加入,整个大明西北地区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占下来。
进而再向山西、河南等地进发。
一路上队伍如同裹雪球般壮大,甚至一路攻到京师一举拿下京城也不是不可能啊。
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这些匪寇即使会有所怀疑,还能忍得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