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路途见闻,大明不一样了
陛下还是那个陛下啊,战无不胜,不曾让老夫失望。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论是庙堂斗争,还是军事战争,无论形势多么的险恶,陛下都能够用非凡莫测的手段取得最终的胜利。
陛下不是凡人,是天降下来拯救大明的圣君!
这一次对建奴十万大军南下偷袭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孙承宗,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胜利。
但是,陛下偏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取得了这场奇迹般的大捷。
这场奇迹般的大捷,彻底的征服了孙承宗,对于当今陛下不再有任何怀疑了。
只要陛下说能够办到的事就一定能办到,只要陛下开始推进的行动就一定能够成功。
孙承宗对皇帝陛下充满了无限的信任,无限的崇敬,和无限的狂热与支持!
原本能够逼迫的他不得不妥协的辽东将领们,此刻在孙承宗眼里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
这依然是形势与实力所决定的,这一战的胜利,证明了朝廷中枢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北边的防线因此而固若金汤,建奴恐怕绝不敢再从那个方向踏入雷池一步了,甚至连建奴整体对大明的威胁也大大的降低。
你们不是要逼迫老夫么,你们不是拥兵自重么,你们不是因奴自重么。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
你们畏之如虎的建奴,陛下抬手可灭。
现在你们觉得凭借手中这些连建奴都打不过的虾兵蟹将,还能够胁迫朝廷与陛下么。
形势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了。
有这么好的机会,孙承宗当然不会再仁慈。
当场就以治军不力的罪名将数个之前提条件的辽东将领拿下,在场的人都自知理亏,并未做出集体求情反抗的事。
这一场大捷将他们吓坏了。
不过,孙承宗也没有大动干戈,并未扩大化。
其他大部分将领并未动,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机。
毕竟这些将领在辽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一旦全部抓捕,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动荡,而孙承宗现在手中掌控的力量还无法镇压平息这样的大动荡。
陛下手中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只是拿下少数人,不至于引起这些人的集体对抗,这是他们为这次鲁莽的行为所需要付出的必须的代价。
没有将他们逼到绝路,在这长大捷的镇压之下,这些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大帐中的这些都是辽东游击及以上的高级将领,拿下了数个游击和参将级别的将领后,孙承宗也没有放过他们麾下的军队。
你们不是说士卒们难以约束么,那就老夫亲自来接管约束这些士卒。
所以,这几个将领麾下的军队也被孙承宗直接接管了,将其中那些千总、把总甚至百户等中层军官全部撸掉。
从自己的标营中抽出来一部分军官去接任,并按照羽林军的操练模式去整编训练他们。
让孙承宗在辽东能够直接彻底掌控的兵力从三千达到了两万多。
占据了辽东镇实际兵力的四分之一。
兵变叛乱,或者叛逃投靠建奴,都不是好选择。
兵变叛乱,陛下直接派遣那两万刚刚取得了一场奇迹般大捷的钢甲骑兵前来,就能轻易的将他们彻底屠灭。
叛逃投靠建奴,那么在他们在辽东经营的所有基业都要放弃掉,而且建奴也不是大明的对手,甚至有可能为了向大明求和直接将他们抓起来送回大明。
那剩下的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等待朝廷的处置。
所谓法不责众,若是朝廷要严格追究,整个辽东镇牵扯的人物有成千上万,若是洗心革面,向朝廷表达忠心,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所以,后续他们主动重新上报实际兵员,缩小家丁数量,加强操练,按时足额发放军饷,不克扣士卒伙食,就是为了向朝廷和陛下表达中心,寻求宽恕。
多尔衮来到大明辽东镇的时候,已经是那一场他遭遇惨败的一个月之后了。
从喜峰口逃回到沈阳就花费了他半个月的时间,回去后皇太极又昏迷了几天,然后又为这一次出使大明求和准备了一番花了数日时间。
最后从沈阳赶到辽东镇又花费了一点时间。
而喜峰口大捷的消息传到辽东也只需要区区数日时间而已。
当多尔衮来到辽东镇时,辽东镇上下已经完成了大整顿,主要是那些辽东将领在大捷的压力之下进行的自我主动整顿。
而在这段时间里,朱由检还给孙承宗送来了两万套钢刀钢甲,主要是担心这场大捷可能会引起的辽东镇的恐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行动。
支援孙承宗两万套钢刀钢甲以防不测。
当孙承宗直接掌控的两万大军装备上钢刀钢甲后,辽东镇那些将领就更加的心碎了。
这两万钢甲兵战力直接原地翻了数倍,完全不惧他们手中的六七万乌合之众了。
这还怎么玩,还是继续更加卖力的表忠心吧。
还好随之而来的还有皇帝免除所有在任官员的历史罪行的圣旨,武职也是官啊。
有了这道赦免圣旨,这些将领们惶恐的内心总算安定下来了。
但是也更加的谨慎了,违法犯罪的事儿至少短时间内是不敢在做了。
所以,当多尔衮来到辽东镇的时候,感觉很不一样了。
沿途的村庄多出了一些欢声笑语,路途上看到的一些百姓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了一些。
这是因为士卒们领取到了足额的饷银,让家里人改善了生活。
而那些将领们也让出了不少原本被他们强占的土地给士卒和百姓,精神状态自然不一样了。
在入城的时候,多尔衮还发现城门口的守卫士卒也不一样了。
对于大明士卒,多尔衮接触的很多,很清楚大明士卒是个什么样子的。
在多尔衮的印象中,大明士卒都是面黄肌瘦,脸上无光,眼中无神,和行尸走肉没多大的区别。
甚至遇到女真勇士,这些大明士卒眼中只有恐惧,没有正面一战的勇气。
但是现在,多尔衮看到的大明士卒挺胸抬头,精神状态很好。
甚至他们在看到自己以及自己的随从人员后,不仅没有恐惧,甚至还露出了兴奋渴望的光芒。
不只是一两个,而是多尔衮一路上遇到的大明士卒几乎都是如此。
因为喜峰口的大胜彻底打破了建奴不败的神话,给他们增强了信心。
因为能够按时领取到足额饷银,每日的伙食也改善了许多,上面的将领也不再视他们为奴隶随意奴役了,还给他们分了一些土地。
因为砍杀一个建奴就能获得五十两银子的赏银,还能获得一个三等勋位足够让自己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他们找到了作战的动力,自然就很不一样了。
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从这些大明士卒身上所看到的东西就足以让多尔衮心底寒气直冒。
以前他们之所以能够压着明军打,追着明军打,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明军根本就没什么战心。
在战场上几乎没什么抵抗力,一触即溃。
但是,现在,多尔衮相信若是在战场上再遇到这些明军,想要获得胜利难度会增加好几倍。
而且即使能够获得最终胜利,但是造成的战损也会是之前的好几倍。
大明人口多,在战场上死了几万几十万,也能很快再组织起同样数量的军队出来。
但是我女真不一样啊,人口稀少,就算能够一直获得胜利,但是每一次战争损失的族人却是对自己造成了永远的不可弥补的伤害。
而且,多尔衮还想着趁机拜访一些大明辽东镇的将领,也被直接拒绝了。
甚至接待他的一些辽东将领也对他不假辞色,丝毫不给面子。
让多尔衮想要试探拉拢一些辽东将领的计划落空了。
麻烦大了!
虽然还没有与这些发生了变化的老朋友战过一场,但是多尔衮也明白这种变化对于大金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这些大明的将领难道不知道他们皇帝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威胁么?
为何还表现的这么威武不屈忠心耿耿?难道此时不是应该要与我大军暗通款曲给他们皇帝制造麻烦来保住他们的利益么。
难道这些人就这么胆小,一场他们皇帝获得的大捷,就彻底将他们吓破胆了?
在一路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多尔衮内心满是疑惑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