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得子,特申请其子嗣继承百户时……”
本来!
这份卷宗随着苏镇安进入牢狱。
或许就会这么一直尘封下去,直到五军都督府的人,将其清理。
但现在。
朱元璋确认了“苏怀、十八岁、淮安街道百户苏镇安长子”等等的信息
后。
他再度冷然一笑。
“你是布衣?”
“天下于你何加焉?”
“嘴上喊着东,手里却做着西!”
“你不是要天下为公吗?你不是要以正明法吗?”
“口口声声《大明律》!”
“抬棺进谏、 《鸣冤书》、夏日飞雪、 《认罪书》!”
“民间英雄!为父请命的英雄!上天眷顾的英雄!”
“咱现在就给你这个,再当一次英雄的机会!”
“咱看你如何审!”
话音刚落。
“朱笔拿来!”
晋王朱椿,很快从都察院的正堂内,拿出朱砂笔。
在他越发愕然。
甚至在旁边蒋 都为之不可思议的表情内。
只见朱元璋拿着朱笔。
在这资料’之上,直接画了一个圈!
随后。
一个已经有了雄厚笔力,力穿之辈的“准”字!
熠熠生辉!
“要当英雄!”
“咱就给你当英雄!”
“咱不审你,咱看你查!”
\"英雄去查英雄,好汉去查好汉!\"
“咱让你也感受一下,这国朝熊熊烈火!”
“嘴上功夫算个340什么,咱也看看你的手段!”
而随着这勾笔一划!
旁边,朱椿已经看得目瞪口呆。
蒋 本人。
更是彻底愣在原地。
“父皇!”
此时。
朱椿还是忍不住想问。
但朱元璋直接将笔还给他。
随后又将这卷宗抛给蒋 !
“拿去宣读吧!”
蒋 愣在原地。
这突然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自己也一头雾水。
但是。
身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很多东西,他只需要去做。
顿时。
蒋 连忙点头。
“慢着!”
却在这时。
朱元璋沉吟道。
“咱还要下三道圣旨!”
蒋 停步。
朱元璋看向蜀王朱椿。
朱椿顿时明白,连忙肃然,坐回原地。
“第一道:马上就是太子忌日!责令诸藩,凡是膝下已经超过十二岁的
世子,即刻进京,诸藩需亲自同往!”
此言一出。
朱椿再度一愣,写着圣旨的手顿时一抖。
如果说刚才,突然勾画那份卷宗,他不明白其意。
但这一点……
岂非摆明了,和他听到的诸藩之策相同?
除非国朝大事,否则诸藩一旦就藩,不得离开封地,更不得进京!
这是《皇明祖训》中严令的。
而现在……
当朝天子,也是他们的父皇让他们进京,还要带着十二岁以上的世 子……
这里面的信息,虽然没有多言。
但已经足够恐怖!
蜀王一想,便不由地心神一颤!
“第二旨!”
蜀王将刚才写完的,顺手卷下。
待会儿还要送去宫城,让那些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抄录,最后盖上大印, 才能昭告国朝。
朱元璋再道:“今时大明武备充裕,然洪武二十五年,国朝功将大都衰 老……朕深感国朝武备废弛之忧,特翻遍天下史书,唐朝之时,曾有武举!”
“如今,大明科举入仕, 《四书五经》,选拔文官,辅佐君王理政天 下……”
“然,国朝之事, 一阴一阳, 一文一武,此乃天理纲常之道!”
“朕闻唐时郭子仪之事,大唐武举,入仕从军,历经四朝,匡扶社稷, 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抵御吐蕃,坐镇大唐,可谓国之栋梁!”
“蓝玉等案犯,让朕深感武将未来之忧。”
“特此,令天下不论军中还是民间,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者!”
“不分四民、不分贵贱、诸藩、功将、百官之子嗣,年龄为及冠者,民 间武师皆可参与……”
“军略武艺,可为国朝选用者!”
“国朝不吝赏赐,必当重用!”
“秋收之后,选举开始!”
“此选,非武举,而为……”
朱元璋深深一顿。
再次道:“开武门!”
“特此……昭告天下,万民听之!”
\"第三道…… \".
此时!
蒋 听得心神颤抖,都说龙威莫测,伴君如伴虎。
陛下喜怒,也太无常了!
“慢着!”
就在蒋 左脚已经跨国大门之时。
突兀之间。
朱元璋的声音再度响起。
蒋 转身。
“还有第三道谕旨!”
“这是一道口谕,你亲自传给苏怀便可。”
“其继承前军百户后,同时辖领锦衣卫百户!”
“之前看守他的那个狱卒已经身死,不是之前的百户吗?”
“就替代他的职位。”
“他生前在干什么,此贼就做什么?”
蒋 身体一震!
陛下这番话的意思,可是再明白不过了。
涂振生前在做什么?
在查“苏镇安”啊!
陛下的意思是:让他去查自己的父亲?
怎么可能?
况且……
苏怀如果身份突然转变,从一介囚牢,变成一个前军百户,甚至还兼锦 衣卫百户?
百官能忍得下去吗?
再听到陛下关于“诸藩入京”、以及“开武门”的谕旨。
这……
蒋 心中一惊,陛下莫非是真的“动心”了?
国朝改制?
一时间,他只感觉心脏都调到了嗓子眼,他赶紧压下这股情绪,转而快 速离去。
而朱元璋看到蒋 离开后。
他又看向蜀王。
“你再给第二道谕旨之后,加一段话。”
蜀王重新拿起笔。
“有民苏怀,敲登闻鼓鸣冤,于京城万民面前,献《鸣冤》, 《论罪》 两书!”
“朕深思熟虑,其虽有毁誉朝政之嫌,但所言却是针对国朝针砭时弊之 策。”
“朕念其为父鸣冤, 一片孝心!”
“我大明以孝治天下,此等抬棺进谏之孝子,朕不愿治其死罪!”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朕特令,其辅佐三司,十日之内,定罪蓝玉一案。”
“三司一应官员, 一切如常!”
蜀王笔走龙蛇,很快第二道圣旨拟好。
“写完了吗?”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
蜀王轻轻点头。
“那就跟咱一起回宫吧。”
话落,朱元璋当先朝前走。
蜀王跟上。
没一会儿,两人就回到谨身殿。
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洪,亲自将其抄在“圣旨帛书”上,随后盖上大印。
随后将这两封圣旨,放在朱元璋之前。
赶忙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