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高悬于夜空,灯骤亮于祭坛。
随着宫楼城墙上的文武百官出现,老百姓第一次响起了欢呼声。
在两座祭坛的围栏和阶梯上,众多官员忽而同时动手,点亮了眼前的华彩灯笼。
刹那之间,灯火萦绕,祭坛犹如两座高耸灯塔,照亮了整个祭典广场。
正当人群欢呼之时,城墙上居中的位置,那赵宋王朝的掌权者国君赵霁,隆重地出现在世人眼前。
在国君身旁,是左右宰相王平图和秦惠,还有凤炎古庙庙主,这正是三名最终关的主裁判跟随其后。至于朝内的六部尚书等权重人物,则是缓缓地沿着城墙一字排开,而小说家的八大长老,也在国君不远处垂手而立。
国君一出,万民齐呼万岁。
自从祭典开幕时,赵霁出现过之后,还是到了这最终关才第二次出现。
他看着台下的黎民百姓,看着那些子民崇敬的目光,蓦然想到自己将要在祭典暗祭上所谋划的大事,心潮不由得澎湃起来,忍不住有了一丝激动。
也许,当他做成这件大事,他就不是为继承先帝遗志而行事,而是为了自己的江山而开疆拓土。
直到王相低声咳嗽了一声,赵霁才回过神来,知道自己竟然失态了,不禁瞬间又变回威严模样,抬手让万民平身。
赵霁微微点头,旁边一名大学士见之,便躬身行礼,然后走到众人身前。
他看着前方不远的六名学子,同样地微微点头。
凌浪涯此时站在祭坛顶端二层上,这个比城墙低了一些的地方,几乎仰头就可以看清楚里面的身影。
尤其是居中的那个人,更是让人可以感受到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气。
当然,他也认出来眼前之人,正是有过一面之缘的殿阁大学士陆务,其也是祭典最终关的主持者。
陆务也没有想到,由于左右宰相都需要担任主裁判,所以不适合再由秦相来当主持者,而王相竟然举荐了自己担任。
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名垂青史的祭典见证者位置,国君也没有让除宰相之外的六大尚书担任,而是应许了王相的举荐,让他来主持,更是出乎许多人意料。
陆务深吸一口气,开始了祭典最终关的开幕致辞。
其实说是致辞,无非也就是赞叹了一回赵宋王朝的国力,回顾了祭典这几天的闯关过程,感谢了文武百官的付出,再鼓励了一些没有闯进最终关的学者,最后就是寄语了对六名学子的祝福。
这些官方的陈套说辞,终究不能避免,但幸好陆务年少时本就具有风流才子的神韵,如今虽已中年,但其魅力丝毫不减。那些官方言语之词,经过他的润色后脱口而出,倒是让人听得人心入耳。
更何况,当老百姓发现主持者就是前几天诗关中,那个写出了一首《钗头凤》名动京城的陆大学士,在听这些官方之言时,也不禁对其情爱故事低声议论。
说辞终究完,最终关将启。
看这眼前六名学子,陆务朗声道:“祭典最终关,左祭坛考诗文,右祭坛考说书。本次闯关,先由右祭坛三学子,于台下百姓前说书,每人限时两柱香。右祭坛结束后,左祭坛方开启,在宣读诗文主题后,左祭坛三学子,限时两柱香,需提交一篇诗文。你们六人,可听清楚?”
关乎最后的桂冠所属,如今走到这一步的六名学子,又怎会不凝神细听。
六人齐躬身,示意自己听清楚了。
陆务见之,忽而举起右手,朗声道:“既然如此,就让天下看看,我赵宋王朝文冠七朝之风采;就让世人看看,我赵宋学子年少英雄之风采。我在此宣布,凤梧祭典,最终关启!”
万民欢呼骤然起,全场掌声轰然鸣,灯火亦被掌风拂。
在陆务宣布开启之后,左祭坛的三人依旧坐在左侧祭坛顶端二层之上,而右祭坛三人,则在官员带领下,率先往台下走去。
凌浪涯望向对面时,恰好看到了迎面看过了胡虚,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相信,哪怕胡虚是以一敌二,也绝对不会输。
在右祭坛下方,在那四千百姓裁判的前方,有一个半丈高的五丈方圆的巨大平台。
平台三面向观众,一面屏风遮挡,屏风后灯笼高高挂,照亮了整个平台。
平台之上,一张黑木长桌,一张黑木椅子,而一个香炉位于桌子左上角,再无他物。
在平台四周,有十数名小说家的弟子,正在维持能使音量扩大的墨家器具,确保说书人的声音能够传到众人耳中。
三名准备登场的说书人,正在官员的指引下,正在准备抽签,继而换装登场。当然,在说书之前,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可以准备相关的道具。
场内场外的寻常百姓,虽然兜里没几个钱,但好歹也曾去过都城的勾栏瓦舍,看过那些说书人的说书,听说过他们讲的故事,也知晓他们的一些小细节。
尤其是在场内四千裁判中,也不乏有听闻祭典既然考说书,那些说书人拼了老命才抢来的一张票券。此时,这些勾栏瓦舍的一些说书人,早已按捺不住,想要欣赏同行的风采。
在旁人看来,说书人的地位从来不高,不过是靠耍嘴皮子而混顿饭吃而已,远远不及八雅之士的高雅,可谓是末流之道。
可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祭典的最终关,竟然让这个低下的行业登上如此隆重舞台。
哪怕如今说书人还没有登场,场内百姓早已按耐不住,欢呼不已。
此时,处在后台的三人,正被一帘屏风独挡着,看不到外面的场景,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皆因音色已经被隔绝。
此时的他们手中都有一个牌号,皆是方才在官员的见证下抽签所获得,而这也是他们的出场顺序。
那负责官员道:“既然抽签完毕,你们也没有任何疑惑,那么闯关就开始吧。祝诸位好运。”
那抽到一号顺位之人,向裁判拱手致谢,又向另外两人拱手,道:“既然如此,那这打头阵的,在下就当仁不让了。”
另外两人见之,也没有任何的不满之意,同样是站起作揖回礼,并没有任何剑拔弩张之势。
也许,他们在另外一个战场,是兵刃相见的敌人,而在这一个战场,却是以说书来言胜负之人。
既然是说书,那就当以说书来定输赢。
不知何时,三位主裁判,已经出现在祭坛之上,正在居高临下,俯视那说书之台。
在百姓的千呼万唤间,当先一人,穿一袭长衫,执一把白扇,自屏风后出。
——未完,待续——